正文

喝酒和却酒的技巧(1)

一本书讲透酒桌上的潜规则 作者:张杰楠


酒已成为商业交际的一种媒介。在复杂的商业往来之中,除了正式宴请或交易之外,难保不会有“陷阱”存在,使醉眼蒙眬的人吃亏上当。

然而,人性使然,所谓“不饮斗酒”、“不饮连席酒”或承认自己醉了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了解一些判断自己或别人醉到什么程度的方法相当必要,否则有可能惨遭“美人计”或“仙人跳”、“偷梁换柱”等。

大致上,喝到指头动作稍有笨拙是轻微的醉感;说话声音大,意气昂扬,是较进一步的醉意;有睡意,轻微的脚步不稳,则再深一层;话多,用打火机时不灵活,不能一人走路,有人搀扶时也歪歪斜斜的,则是更深一层;语言不清,一句话反复不已,容易笑也容易哭,则醉得更深;动作迟钝,言语含糊不清,摇晃后会呕吐和打盹儿,已是大醉;在任何地点都会睡倒,则是处于烂醉状态。

酒不醉人人自醉,喝酒最可怕的还是酒色财气齐集。遇上这一类的场合应酬,千万要把握原则——随时保持神志清醒,了解自己是为了交际应酬而到此一游。

酒喝多会劳形伤身。学一点却酒的艺术在日常交际中是十分必要的。下面试举几例仅供参考。

1.针对后果却酒,智在前车之鉴

饮酒当然应是喝好而非喝倒,让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此乃劝酒之大忌。

当酒已喝到一半量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能喝三两酒,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运用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却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就会见好就收。

2.满面笑容却酒,智在以柔克刚

有不少人发现,相当多的“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天花乱坠地劝,他只是笑眯眯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张某乔迁之日,特邀亲朋祝贺。小李也在其中,然而小李平素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小王提议和小李单独“意思”一下,小李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说圆场话:“酒不在多,喝好就行。”“经常见面,不必客气。”“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也使小王无可奈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