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希特勒极端反犹的思想,必然要阅读关于他的传记。首先要读的就是英国社会历史学家伊恩·克肖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两卷《希特勒》。《法兰克福汇报》称其为“巨著”,并且尊其为解读希特勒的权威。在此之前,费斯特是希特勒传记的权威。费斯特在克肖的这本两千多页的希特勒传记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勤奋。书中认为希特勒现象是很多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有争议的。虽然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费斯特把希特勒看成那个时代的恶魔,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希特勒那样将内心的不安、怨恨和恐惧转变为力量,并且坚持将这股力量注入他的政治生涯。希特勒是一个邪恶的天才,他“始终都把那些思想和主义只是当作工具”。费斯特给希特勒写的传记彻底取代了阿兰·布洛克。后者将希特勒阐释为一个虚无主义、毫无原则的弄权政治家。
但是要说到希特勒排犹的根源和实质的话,三位希特勒传记的作者观点却相当接近。布洛克和费斯特在这个话题上着墨不多。虽然一切都仅仅基于希特勒的自证,但是他们观点的一致性使这个问题有了历史定论。然而费斯特也说过,希特勒一生都在努力掩饰和曲解自己……几乎没有一个历史现象是如此流于表面的程式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一些新的文献资料继续追问:希特勒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成为狂热的反犹分子的呢?是在一战时成为排犹大熔炉的维也纳还是在一战后当德国被失败、革命和《凡尔赛合约》推入谷底的混乱中呢?确定希特勒反犹倾向意识形态化的时间点和催化剂又和另外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有关,即希特勒激进的反犹倾向及其导致的欧洲犹太人大屠杀是不是德国社会在19世纪的扭曲发展造成的结果。本书还深入探讨,希特勒是否在内心深处就是一个疯狂的反犹主义者?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的政策、战略以及战争?而欧洲犹太人大屠杀这个问题又牵动了另一个疑问:这场大屠杀是意识形态导致的吗?抑或希特勒的反犹倾向并不极端,大屠杀是社会非理性的加剧和制度机器不可控的极端化的结果?
本书就以上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会为读者刻画出一个和布洛克、费斯特和克肖笔下那个反犹分子全然不同的希特勒。但是希特勒的魔鬼形象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而只会更加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