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前线士兵来说,旧式社会主义依然延续着。当然,他们将其看做“上帝保佑”帝国。然而旧秩序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显得可怜而无力。1918年秋,威廉二世逃到荷兰流亡,证明了旧秩序的失败。现在旧秩序对于前线士兵而言已经过时了,巴伐利亚军队最终选择了右翼保守的路线。1919年春右翼保守势力的一段文字说明了军队的立场,而此时希特勒也在军中。文字是这么说的,现在“激进的想法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是由于大家对政治的不了解。各种思潮交织出现,而人们对它们又都缺乏信赖。大家对所有旧的结构也都不信任……”
慕尼黑驻军所在地并非反犹主义滋长的土壤。特劳恩施泰因的战俘和平民拘留营也不是。1918年12月3日,希特勒回到慕尼黑预备团几天之后就被派去了特劳恩施泰因。那里位于巴伐利亚山区,关于内战的消息许久才能传来些许,就好似来自另外一个星球。希特勒在那里看管被押人员。那里负责的是士兵苏维埃,被关的都是俄国战俘,看守士兵和那些来自“革命故乡”的关押人员称兄道弟。据一位军官说,“那会儿不再有过去那种严格的纪律。在经历了停战和革命之后,军人一职对士兵而言就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衣食无忧的工具而已。有了这份职业,国家就会养着他们。”希特勒也不例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希特勒在特劳恩施泰因的这段时间和他在世界大战前的生活状态差不多: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只有一身戎装让他不至沦落,给他面包与居所。于是他们就这么随波逐流,根本就不是像他在《我的奋斗》中所写,在经历了十一月革命之后下决心要成为政治家,阻止“犹太人胡作非为”。
在特劳恩施泰因战俘营被解散之后,希特勒在1919年1月底到2月中的一天回到了慕尼黑预备团。这个自由邦的首府还沉浸在上个月进行的议会选举气氛中。独立社会民主党和党主席库尔特·埃斯纳已经风光不再,该党仅仅获得了2.5%的选票。当多数社会民主党和当前最强大的巴伐利亚人民党眉来眼去的时候,左翼势力因为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而日益激进。
《大逆转1919: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