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庆:另一面的美国往事(1)

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 作者:孙丹年


重庆:另一面的美国往事

——写在《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出版之前

1987年夏天,我的未来老公Bob骑着自行车横穿中国来重庆看我,在我印象中他是第一个骑车横穿中国的美国人。作为一个还没出嫁的女儿,我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没结婚的人没法分到房子。我的父母20世纪40年代末都是地下党员,二战后的年月里积极地参加反美抗议活动。所以当一个老美扛着自行车爬了四层楼,走进我们家的单元门的时候,他们都惊呆了。那时候,在重庆这个内陆的山城,自行车和老外都很罕见。西方人才刚刚开始被谨慎地允许在国内四处走动,前提是他们不违反这个国家那些经常看不见的各种规矩,也不到处追求我们纯洁的姑娘们。

我的父母仅仅出于他们的好客传统才暂时容忍了Bob在这里待上一天(我告诉父母Bob是我的研究生院老师)。第二天,爸爸就再也没法忍受他的不舒服,叫Bob走人。在下达逐客令之前,他建议Bob参观一下坐落在重庆西边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

“什么是中美合作所?”Bob问。他的问题让我吃惊。从没出过国的我以为每个美国人都知道什么是SACO(“中美合作所”的英文缩写),就像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中美合作所”。

我于是把那些从小学起就知道了的东西告诉Bob:中美合作所是个美国人办的集中营,在四十年代折磨杀害地下党员。它有两处监狱,一处叫渣滓洞,另外一处叫白公馆。中美合作所的美方负责人叫梅乐斯(MiltonMiles),美国海军军官,中方负责人是戴笠,国民党秘密特务机构(全称是军事统计局,简称军统)的头子。我父母和他们的地下党同志们管戴笠叫"中国的希姆莱(纳粹党卫军头目)"。

Bob基本上不太关心政治,对我说的几乎没兴趣。他对“美国人办的集中营”这种说法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些杜撰而已。Bob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他在1987年来中国之前读过些关于中美历史的书,但从来没听说过这事。

尽管我并不想Bob去参观中美合作所,而且不喜欢我父亲试图给一个美国人灌输负罪感,Bob不屑一顾的态度还是让我很恼火。“这个是真的”,我说。在中美合作所旧址上的博物馆里,我见过标着“美国制造”的手铐,还有照片上戴着那些手铐的尸体。我这么说并不是出于什么意识形态的原因(实际上80年代初我就因为些不同看法和文字在政治上惹过一些麻烦),但是历史就是历史,至少我是这么想。Bob只耸耸肩,不相信也不想争辩。

后来回想起来,Bob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反驳大陆版中美合作所历史的人,尽管他这样做仅仅是出于直觉(以及一点美国人的偏见)。他后来推测说,如果真有那么耸人听闻的美国在中国办的集中营,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们一定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能获普利策奖的报道机会,而那样的话中美合作所在美国就应该变得众人皆知才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