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庆:另一面的美国往事(2)

中美合作所与太平洋战争 作者:孙丹年


但是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直接了当。

下面这些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事情:1949年11月27日,在政权交替之际,在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步行距离之内的监狱里,发生了一场大屠杀。那天遇难的有超过200人。在白公馆,处决是分批进行的,直到晚上都还没怎么结束,也就是那时还活着的二十个狱友在一个同情他们的看守的帮助下逃走了。在渣滓洞,狱方用机枪打死了140多名犯人,把汽油浇在尸体上焚烧。有几个人在火海和混乱中逃生。几天后,在大屠杀地点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填满了尸体的坑,那些尸体的手腕上还戴着美国马萨诸塞州Springfield生产的手铐。

这个填满尸体的坑,还有两处监狱,都在中美合作所的总部辖区。中美合作所是在1943年二战期间根据一项由罗斯福总统和蒋介石委员长签署的协议成立的。(直到我去了美国才知道,协议上宣称的目的是打击两国的“共同敌人”,也就是日本。)

(图:白公馆监狱)

关押的犯人中大多数是重庆的地下党员。逃生的人里面有一个叫罗广斌的是我父母的熟人。大屠杀十二年之后的1961年,罗和一位合作者出版了一本非常轰动的小说《红岩》,歌颂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英勇斗争。小说里面的角色大多都是根据真实人物写的。事实上,他们先发表了一本短一些的纪实作品《在烈火中永生》,然后才把这本书改写并扩充成一本小说。

(图:渣滓洞监狱)

随后,一股红岩热在很长时间里席卷了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这本小说在对学校里面的孩子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反美教育上比任何一本课本都成功。这是我在二年级时读到的人生第一本小说。我所认识的每一个和我同样年纪的人,一直到比我们小十岁的,都读过这本书,有些人一直到今天仍然很喜欢。小说里面有很多生动的严刑拷打场面,那些打手身后常有代表中美合作所的美国高参的影子晃动。有这样高昂的英雄主义主题和紧张的地下斗争情节,我得承认这些故事对于年轻的头脑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我那时候很投入;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意识到那些语言多么鼓吹和煽情。

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歌剧和话剧,在观众中赚取了大量的眼泪。以红岩为封面的日记本成了重庆最流行的东西。从1963年直到1970年初,我妈和我姐用的所有日记本都用红岩作封面——一块红色的石头上迎风立着一棵高大的松树。(你可以在亚马逊找到这本书的封面。有位作家朋友告诉我有英文版的红岩,但我从没读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