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伯钧(1895—1969),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武昌高师学生会代表参加了武汉学生联合会,积极组织武汉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结识了恽代英、萧楚女等中共早期革命领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20年,章伯钧毕业后被宣城师范(又名安徽省立第四师范)聘为英语教员,不久出任该校校长。为了把学校办成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章伯钧先后聘请恽代英、萧楚女等来校任教,并允许他们利用课堂向学生宣传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思想、传播革命真理。结果引起教育当局的强烈不满,并相继免去二人的教职。章伯钧因此愤然辞职,挂冠而去。
1922年,由于安徽省长许世英认为章伯钧是一个人才,决定以公费送他赴德国留学。章伯钧在途中结识了同船去德国的朱德和孙炳文,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到达柏林后,章伯钧进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并与朱德、孙炳文继续保持联系。不久,在朱德、孙炳文的影响下,章伯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编入柏林党小组,并担任党小组副组长。
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后,留欧的中共党员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了便于开展革命活动,纷纷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此时,章伯钧也在柏林加入了国民党。1925年,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赴欧游历,章伯钧与其一见如故,两人常促膝长谈,探索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后来,章伯钧成为邓演达革命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和继承人。
1926年春,章伯钧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生活,回到广州。他经孙炳文介绍,被时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的郭沫若聘任为哲学教授,月薪280块大洋。当时,章伯钧将200块大洋用来交党费,支持革命工作,80块大洋留作自己用。不久,北伐开始后,章伯钧奉邓演达之命,从广州赶到武汉,就任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又调任组织处处长,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章伯钧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在新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总政治部任副主任。起义失败后,章伯钧乘船去了香港,不久又回到上海。他从谭平山等人口中得知,中共中央对参与起义的领导人进行了严厉处分,其中谭平山被开除党籍,自己也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当时,谭平山为了继续革命,决定组建第三党,章伯钧也决定退出共产党,与谭平山一起创建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