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日军又发动新的进攻,情况十分危急,蔡廷锴等人向南京政府军政部紧急求援,得到的答复却是命令淞沪守军于当晚撤退至第二道防线。3月2日,十九路军向全国各界发出退守待援的电文,表示:“本军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3月3日,国际联盟开会决定要中日双方停止战争,蒋介石决定与日方和谈。5月5日,南京政府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决心对十九路军加以整肃。5月6日,蒋介石下令将该军三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和安徽,企图肢解十九路军,但遭到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坚决反对。5月21日,蒋介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下达密令:“红军大部窜闽南,漳州相继失守,同安亦危,着该军全部由海上运输进剿。”十九路军被迫调驻福建。
为保存实力,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到达福建后,采取了“消极剿共”的方针,从1932年春夏之交到1933年春近一年的时间里,十九路军与红军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战斗。这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再三电令十九路军“进剿”红军,并派督战官随军进行监视。
结果,1933年8月,十九路军被红军东方军团打败,这使蔡廷锴十分震惊,认识到,“积极反共必然失败,消极反共也难于立足”,“蒋介石想借红军之手来消灭我们是肯定无疑的了”。为了十九路军的生存,蔡廷锴多次与蒋光鼐密商,决定派代表到苏区与红军联系,并于10月26日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十九路军由此成为第一个冲破禁锢,与红军实现合作抗日反蒋的国民党军队。
当时,蔡廷锴等人率领十九路军宣布脱离国民党、反蒋抗日,并主动与红军联系,这对受到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中共党内的“左”倾领导人却认为:“哪有猫儿不吃腥,哪有军阀不是反革命?”“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蒋介石还坏”,有人甚至说:“如果与蔡廷锴握手的话,那必须在握手的瞬间骂他一句反革命。”他们念念不忘蔡廷锴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分共“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