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儿童是怎样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的呢?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和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周围事物之间就产生了一种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婴儿不断汲取着知识。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我们认为,婴儿天生就有理解人类声音的能力。但是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接收到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这可能说明儿童天生具有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在周围众多声音之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影响最深刻,而且一定是极为强烈的,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
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对比例证——音乐会上优美的旋律会改变听众的表情,听众的头和手也会随着旋律的节拍运动。而婴儿无意识的大脑里对语言声音的这种反应比人对音乐的反应要强烈得多。婴儿随时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人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脸颊和发音器官在动,其实婴儿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静止中随着准备学习如何发声。
我们上面提到了婴儿是如何获得声音的,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准备学习语言的呢?语言是怎样成为其心理人格的一个部分的呢?婴儿时期学习的语言被称为母语,母语与其他后来学习的语言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就好像真牙与假牙的区别一样。
那么这些最开始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又是如何赋予含义和思想的呢?儿童不但学习了单词和单词的意思,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的结构。我们理解语言就必须理解句子的结构,单词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子的意思。假设我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跟我们说“上桌子在玻璃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而且后面一句的意思还很难捉摸。所以说,儿童只有通过理解单词的顺序,才能了解句子的意思。
那么,所有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有的人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而婴儿期的孩子尚不具备记住这些东西的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需要建立起这种记忆力。在此过程中,婴儿通过不断的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一种心理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婴儿要在襁褓中生活数月,这期间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但不久之后,他就自己独立行动了,并且一点点地学会动作。他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现在他开始学习动作。不仅如此,他还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会许多其他的东西。他不断学习着周围的每一件事情——习惯、传统、宗教,这些都将深深地印在他的大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