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战兢兢的“太上皇”(3)

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 作者:周英杰


同治皇帝在世的一个时期内,因为皇帝尚在幼年时期,作为皇太后的慈禧,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垂帘听政”的名义,代替儿子处理政务。但在同治皇帝死后,如果从大行皇帝的下一辈宗室子弟“溥”字辈中选择一人,作为没有后代的同治皇帝的子嗣,并令其承继大统的话,那么,慈禧就会成为“太皇太后”,地位虽然尊贵,但再想干预政事,则显然不合祖制。而这样的一个局面当然是野心勃勃正在盛年的慈禧所不愿意见到的。

那么,在慈禧的面前就只剩下一条道路可供选择,这就是“以弟继兄”,从宗室近支中和同治皇帝处于一个辈分的“载”字辈里选择一年幼之人,作为自己的先夫咸丰帝的子嗣来承继大统。这样,慈禧就依然是皇太后,就可以照常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政事,一直到幼帝成年能够亲政为止。

可是,类似后者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可以满足慈禧的一己私心,但却难免招来朝臣的反对。事实上,后来的确有一个叫做吴可读的吏部主事,因为这件事情而搞了个著名的“尸谏”。但慈禧就是慈禧,她还真的就这样做了。而他选择的新皇帝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侄子兼外甥,也就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二子,当时尚只有四岁的载湉。

同治皇帝去世的当天,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农历十二月初五日傍晚,心中已有成文的慈禧在养心殿西暖阁突然召见各军机大臣和包括奕譞在内的各宗室亲王,说是有重要政务要和大家“协商”。

对此,天嘏的《满清外史》曾有十分形象的描述——

(慈禧)身穿轻便服,手携一淡巴菰筒,依坐位而立,诸王大臣乃进。敬问载淳病状,那拉氏尚含笑应曰:“皇帝无恙。”语毕,默然者久之,诸王大臣咸惴惴无人色,盖知宫中必有大故也。移时,那拉氏复言曰:“圣躬颇虚弱,未有子,脱有不测,必立嗣,卿辈试思宗室中谁可承大统者?”众多不敢作一语,独文祥微言曰:“分当为皇上立太子,溥字辈近支已有数人,请择其贤者立之。”那拉氏闻而色变不答,徐乃曰:“醇亲王之子载湉甚聪睿,必能承继大业,吾欲立之为文宗显皇帝嗣,卿辈以为何如?”文祥知其意已决,不复谏,众皆唯唯。那拉氏始厉声曰:“然则皇帝已驾崩矣。”众闻言,均失声大哭,而立载湉之议遂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