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条铁路有多难(7)

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 作者:周英杰


峰回路转,尘埃落定

转瞬间,历史的车轮驶进了1884年。这一年,由于中法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在运输能力方面存在的劣势再一次暴露无遗。战后,清政府开始重新检讨既有的战略,决意整顿海防。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又一次旧事重提,向朝廷提议采取多种办法筹建铁路。

这期间,原先站在反对修建铁路一方的一位重量级人物醇亲王奕譞,在李鸿章的游说之下,思想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他在到北洋各个海口巡阅海军返回北京之后,一跃成为坚定的拥护修建铁路者。应该说,奕譞的这个看似突然的转变,对于李鸿章等主张修路的一派是个重大的利好,预示着修路一事在大清国将出现积极的突破。

1887年春天,身为总理衙门事务大臣和海军衙门总办的奕譞上疏奏陈:“铁路之议,历有年所,毁誉纷纷,莫衷一是。臣奕譞向亦习闻陈言,尝持偏论,自经前岁战事,复亲历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铁路实为目下中国应行举办之务。”

由于醇亲王奕譞等人的努力,清政府终于同意将已经建成的唐胥铁路由阎庄接修至大沽并延长到天津和山海关,同时批准将原先的“开平铁路公司”易名为“中国铁路公司”。

一向惯于见风使舵的李鸿章连忙趁热打铁,进一步向朝廷提出要建造津通铁路,联通已经通车的津唐铁路。

但实践证明,李鸿章在此事上还是有点操之过急了。那些反对修路的大臣是不大敢驳醇亲王的面子,但对于“敢任事,不惧谤”的李鸿章则一向是很不客气的。所以,李鸿章的此番提议毫无例外地招来了一片反对和指责之声。反对修路的官员以光绪皇帝的师傅、主管户部的翁同龢为首,共向清廷提出了七件奏折,以建造铁路有“资敌、扰民、失业”等弊端为理由,对方兴未艾的铁路事业说三道四,百般阻挠,本来已经平稳起步的中国铁路事业旋又陷入了危局。

对于修路派和反对派的这场进入决战阶段的大辩论,有了说服醇亲王奕譞加入到支持修路一方的成功经验的李鸿章深知,要让中国的铁路事业步入正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争取到清廷的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的支持,这才是筑路事业能否大面积推广开来的关键所在。而要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必须利用其作为女人的特点,让她有亲自接触火车和铁路的机会。

于是,久经官场历练的李鸿章在醇亲王的支持下,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季向慈禧太后进呈了从法国进口的小火车一台和车厢六节。其后,在获得了慈禧首肯的情况下,一条南起中南海紫光阁,北至镜清斋前码头的窄轨铁路很快建成,这就是著名的“紫光阁铁路”(或称“西苑铁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