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南齐刘绘《咏博山香炉诗》。
12 《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编·10·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页197。韩国学者全荣来曾就此炉来谈中土博山炉的型式变迁及扶余香炉的造型来源,论述很详细,见《香炉の起源と型式变遷》,《古代文化》第四十八卷第一号(京都),一九九六年。
13 李商隐《烧香曲》,《全唐诗》,册一六,页6252,中华书局一九六○年。
14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尘封瑰宝》,图3-22,江西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15 姚迁等《六朝艺术》,图一九五,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16 洛阳博物馆《洛阳唐三彩》,图八五,河南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按,如此造型的炉已见于西汉,如西安三桥镇西出土的一件铜五足炉,高十四厘米,口径二十厘米,据炉的口沿处铭文,知其名为“炉”,乃武帝天汉二年奇华宫中物。《秦汉文化》,页261,学林出版社等二○○一年。
1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彩版六三、六四,文物出版社二○○七年。
18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页114、111,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三年。
19 《中国陶瓷全集·4·三国两晋南北朝》,图三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
20 伯·二六一三,《咸通十四年敦煌某寺器物帐》,黄永武《敦煌宝藏》,页470,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