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宋香炉源流(16)

香识 作者:扬之水


宣德炉的仿古,其“古”为宋,宋代仿古式瓷炉的几种样式,便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机缘而格外余脉绵长。而宣炉仿古的成功,又在于遗貌取神,以工致的“减笔”锻炼出古朴简洁的造型,撷得宋炉之韵。各式乳炉,鬲炉,彝炉,钵盂炉——依《宣德彝器图谱》中的名称,不妨说这几种炉式最合宣宗作为标准的“款式典雅”,它以简单柔和的曲线而见出意态端严,炉色的精光内敛,更成就它的气度雍容。只是当时数以三千三百六十五件计的大量制作120,传之后世的宣炉真品却少而又少121。它的重要也许更在于促成风气,后来公铸私铸都有很多仿品,其中亦不乏精好之作122,宣德炉因此也常常是这一类铜炉的通名,当年明宣宗用于文房陈设的几种炉式仿制尤多123,且长久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又以宣炉的色泽可以因“錬”而变,而使好事者兴起“錬炉”或曰“烧炉”之风,并把种种奥妙著为专论124,“朝夕拂拭,辨质辨色,辨款式,辨工夫,群相矜尚”125,以至于成为香炉中的别品,焚香之用倒在其次了。

其实明代中晚期的时候,两宋名窑乃至明初宣窑制作的各式瓷香炉即多已成为珍贵的文玩,而不大用作日常的焚香。《长物志》卷七“香炉”条:“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宋姜铸亦可。”所谓“姜铸”,即南宋杭州姜娘子所制。又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甘文台炉”条:“香炉贵适用,尤贵耐火,三代青绿,见火即败坏,哥、汝窑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炉。”只是张宗子的时代宣炉也已成珍玩,“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岂是寻常可得,其时乃别有仿品,如北方有施银匠铸,南方则有这里说到的苏州甘铸。出于宝惜,为作为清玩的香炉配置底座和盖便成为风气126。台北故宫藏明陆师道临文征明《吉祥庵图》,绘草庵一楹,中设一榻,旁边一个小方几,几上置花瓶,又一个翠青色的小香炉,下有底座,上有带捉手的盖子(图3-45)。陆氏是嘉靖、万历间人,此图作于他的晚年。这一风气的形成,究其原始,当是模仿安置宣德彝器的做法,即为陈设于宫廷及分赐到各个王府等新制之器配置沉香盖座及各式玉顶,如羊脂白玉九龙顶,白玉螭龙顶,羊脂白玉双凤穿花顶,玉鸳鸯顶,等等,见《宣德彝器图谱》和《宣德彝器谱》。这里说到的各式玉顶,乃是专为器盖而制。其时把元代以及晚明之前制作精巧的玉帽顶用作书斋雅玩之香炉的炉顶,也是流行的诸多装饰方法之一。文震亨《长物志》卷七“香炉”条曰:“炉顶以宋玉帽顶及角端、海兽诸样随炉大小配之,玛瑙、水晶之属,旧者亦可用。”所谓“宋玉帽顶”,自然是认得差了,但可知炉顶式样本无一定,或新玉或旧玉,或仿制或新裁,不过求古求雅,求与炉的韵致相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