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罗伊利希完成了日本人的身高研究后,仅仅一年,另一个关于基因–环境交互动态作用的惊人案例出现了。1958年冬,马尼托巴大学的两个年轻心理学家罗德·库柏和约翰·朱伯克构思出了一个他们视为经典的关于老鼠智力的天性/培养实验。他们的实验从两组基因、血缘各不相同的新生小老鼠开始:“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即连续数代在迷宫游戏中表现良好的小老鼠)和“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即连续数代在迷宫游戏中表现糟糕的小老鼠,平均要多犯40%的错误)。
他们将基因、血缘不同的小老鼠在如下3种各不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喂养:
富裕环境:有色彩丰富、色泽明亮的墙壁和许多刺激的玩具,例如:滑坡、镜子、秋千、滑板、铃铛等。
普通环境:有普通的墙,中等强度的锻炼和中等数目的玩具。
贫乏环境:算得上是一个供老鼠居住的“贫民窟”,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食物盒和一个盛水盘,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其他刺激身体和大脑的东西。
一般来说,结果非常容易预测:在富裕环境下喂养大的小老鼠都会表现得比较机灵,而在贫乏环境下喂养大的小老鼠则会表现得迟钝一些。
他们希望出现如下的图形(图略):
而实际上出现了这样的图形(图略):
最后的结果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在普通环境下,“擅走迷宫”的小老鼠依然表现得比“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出色。但是在两种极端的环境下,它们的表现却几乎相同。在贫乏环境下喂养大的“擅走迷宫”的小老鼠所犯的错误数量与在贫乏环境下喂养大的“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几乎相同(图上A点)。
换句话说,如果在贫乏环境下接受喂养,所有小老鼠的表现都同样迟钝。它们的“基因”差距就此消失。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富裕环境之下。在这里,“擅走迷宫”的小老鼠所犯的错误数量与“不擅走迷宫”的小老鼠几近相同(图上B点——此处的差距以统计学的眼光来看并不算大)。成长于兴奋刺激的环境之下,所有的小老鼠似乎都一样的聪明。还是那句话,它们的“基因”差距消失了。
此时,库柏和朱伯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造成的,真实的情况是最初的“基因”差距并不是纯粹的基因作用的结果,而是G×E在初始环境下作用的结果。现在,当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时,每组都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结果。当在富裕和贫乏环境下时,事实证明,不同基因、血缘的老鼠的表现与先前相比接近了许多。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库柏–朱伯克这对搭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成长基因学家杰拉尔德·麦克林的基础上对所谓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经典案例”进行了研究。许多其他的科学家对此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