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孝骏白天在音乐学校学习,晚上则向学生授课,他始终怀抱着建立一支儿童管弦乐队的个人梦想。像利奥波德·莫扎特一样,他精心设计了面向儿童的教学法,并渴望在实际中运用。马友友的姐姐马友乘(像那奈尔·莫扎特一样),在很小的年龄(大约是马友友出生之际)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当3岁的马友友还在弹钢琴时,他的姐姐已经显现出自己的天赋。他的母亲回忆道:“从摇篮时期起,马友友就生活在一个被音乐包围的世界中。他将《古典精选集》听了有数百次之多,有时来自唱片,有时是爸爸和姐姐的演奏。巴赫和莫扎特已经嵌入他的大脑。”
嵌入大脑——根据神经学家和音乐心理学家的说法,这是极其真实的。我们现在知道音乐能同时激活大脑中的许多区域,并且每一次用心的听觉体验都会促进多端记忆的形成,进而依次形成未来音乐记忆的编码。麦吉尔大学的丹尼尔·列维京解释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颞叶背部的‘旋律计算中心’似乎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个音调之间的音程大小和长短上,为了在传输过程中编织成美妙的歌曲,一种我们可能用到的旋音无音节模板随之形成。”列维京也同意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戴安娜·多伊奇和其他人的推论,他们认为,可能每个人生来都具有音高辨别能力,但是只有那些在很小年龄便饱受音乐熏陶的人才能将其激活。
除神经结构之外,在马友友的生活中还有其他强大的心理力量,使其年纪轻轻便成为一名迷倒很多人的音乐家。马友友崇拜他的姐姐和爸爸,并且很想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便以钦佩、尊敬和顽强来回应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则发誓让他在两岁时就成为音乐家。当姐姐练习时,马友友会在门口摇来晃去,一旦被问及,他就会挨个音符对姐姐的演奏进行点评。有时,他会拒绝按父母要求的曲目演奏;有时,他又会演奏得比要求的曲目还多。
他还会选择自己的乐器。4岁的时候,马友友告诉爸爸:“我不喜欢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我想要一个大提琴。”
马孝骏郑重其事地告诉他4岁的孩子:“一旦你开始演奏大提琴,你就无法再回到小提琴上来了。你不要在4个月后告诉我你又改变了主意。”
马友友坚持道:“就是它了,我不会改变主意的。”
他做到了这一点。回顾以往,他的早期生活中囊括了催生非凡成就的全部已知因素:一个早熟并经过悉心调教的音乐头脑、世界一流的教师,以及极其强烈的个人期望(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一点是超前成功的关键所在)。埃伦·温纳称为“大师狂热”,这是一种炽热的、永不罢休的倔强和任性,将促使孩子成为艾瑞克森苦心推行的实践的早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