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结构显然不同。儿童取得优异成绩所应该具备的品质与驱使成年人取得优异成就所应具备的品质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6岁的高智商儿童若能心算三位数乘法,或能解代数方程式,便能获得赞赏。但是,一个年轻的成年人必须用一种新的方法求解数学题,或者必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或新的领域才能获得同等的赞赏……在艺术与音乐方面,情况也是如此。神童因完善的技巧而得到赞赏,但是如果他(或她)后来没有超越这一成绩,那么他(或她)就会沦为一般。
第二个原因更是有趣:儿童成功者总是被他们自己的成功心理牵绊住前进的步伐。因为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儿童,经常会滋生一种不愿走出自己擅长领域的心理。他们不求超越自我和挑战极限,相反却是对新的挑战、缺点和失败怕得要命。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心理状态将导致他们丧失成功所需的基础。埃伦·温纳说道:“天才儿童可能会囿于他们的特长。这对那些广受赞誉的特长儿童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类特长包括音乐表演、绘画等。”打破特长的局限,并且迎接新的挑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所有这些情况之下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幼年和初学走路时,有天赋的儿童及其父母都没有注意到他们自身技能的开发。这非常容易理解:很显然,小孩子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些对这一细微过程没有深入认识的父母们会形成一种古怪而又固执的想法。这种想法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不把天赋看做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加深技能来自天生的认识。当玛丽娜问她的儿子是如何觉察到跑调的音符时,蹒跚学步的马友友会回答道:“妈妈,我不知道呀”。或者是“我就是知道”。幼年马友友那神秘莫测的能力究竟从何而来?他的妈妈在回忆录中将其全部归因于基因——然后,她详细地论述了马友友如何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全面而深入地接受音乐的洗礼。玛丽娜是一个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歌剧歌唱家,她的丈夫马孝骏集教师、作曲家、指挥家于一身,两人从青年时代起就移居到法国,一起学习,一起演奏,一起创作并且一起教授音乐。为了给在法国的生活增添中国式的舒适和提高社会地位,马家的生活沉浸在音乐声中。他们在巴黎的微型双居室公寓是这样布置的:
母亲和孩子在一个房间里睡觉,另外一个小一些的卧室被马孝骏当做工作室。天知道他是怎么将他的钢琴、孩子用的一堆弦乐器以及一张简易床塞进去的。他那珍贵的手稿和乐谱在精心的安排之下,有的被塞进了一个老旧的大衣柜里,有的则整齐地排列在钢琴盖上。每个角落都被他的手稿塞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