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工作了:自力更生记(1)

何必刻意 作者:季小军


国家教委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我所在的部门是外事司,和我同时进入外事司的还有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李侃,他被分在亚非处,我在礼宾处。

单位提供宿舍,宿舍就在国家教委院内一个老式的筒子楼里。我的宿舍在筒子楼的一层,就在公共厕所旁边,和厕所就隔一堵墙。虽是一幢老楼但建筑质量不错,在宿舍基本听不到厕所冲水的声音,只是墙面有些掉皮。

宿舍面积不大,只有六七平米。当我把箱子搬进屋的时候,发现里面放着两张单人床,因为按规定每间宿舍要安排两人,就算是六七平米的宿舍也是一样。屋里就两张床,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见此状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对工作后美好前景的畅想立马凉了大半,暗想这条件还不如大学宿舍呢,但又一转念,也许刚工作时都这样,条件艰苦些,慢慢地总会有所改善。再说了,大学里毕竟是四个人一个房间,这儿,不是两个人嘛,有提高。

抱怨是没有用的,还不如自己找点理由宽宽心。

幸运的是“规定”中的同宿舍的另一个人从未出现,也许是有了更好的住处,也许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等了一个月后,我非常“热情主动”地把另一张床请了出去,搬的时候心里还有些犹豫,万一哪天那人又来了怎么办?但又一想,我不能总等着另一只鞋掉下来吧,万一那只鞋一直不掉下来呢,万一压根儿就只有一只鞋呢?先搬了再说。

直到数年后我从宿舍搬走也没听见另一只鞋的动静。

搬走了多余的单人床,再设法找了两张桌子,一把椅子,买了简易衣柜、台灯等物,安上窗帘,我的家就建成了。

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更得意了:你看,大学是四人一间,现在工作了条件就是不一样,我,单间!

后来看过一部电影名叫《混在北京》,是由张国立主演的,说的就是一群漂在北京的外地人的故事,故事的场景就在一座筒子楼里。看到电影中每到饭点大家都在走廊里做饭的场景时我不禁心生无限感慨,创作者真是太有生活基础了,因为那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场面。

筒子楼里没有厨房,厨房就在走廊。

我把一张桌子放在门外走廊里,算是我的操作台,又买了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添置了燃气灶及锅碗瓢盆菜刀砧板等物件,还设法弄到了一个煤气罐,由此我的厨房也有了!

有煤气罐就要换气,换气站就在辟才胡同,离宿舍不远,但怎么把煤气罐运过去是个问题。好在我还有辆自行车,找了根钢筋,敲敲打打的,鼓捣着做了一个架子,夹在后座固定住,然后把煤气罐挂在架子上,至此煤气罐运送工具自制成功。

从小看父亲经常捣鼓着做这做那的,解决了不少问题,现在轮到我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丰衣问题不大,足食可能有点问题。在此之前从没做过饭,在家都是母亲做饭,吃现成的,在学校也都是吃食堂,最多就是拿个酒精炉煮点方便面。在教委也可以吃食堂,但总觉得既然工作了,应该自己做点饭了。

没做过也不要紧,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没亲自做过饭,但好歹见过别人做,多少明白点炒菜的程序,无非是油盐外加葱姜蒜,先放什么后放什么以及放多少的事,多试几次也就知道了。

从小母亲就鼓励我多多自己动手,小学时就学过洗衣服甚至缝扣子,有一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第一次洗衣服”,母亲知道后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听我的没错吧,自己亲身做过的事写起来才能写得生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