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封写给孩子的信(5)

课本上不说的历史 作者:《看历史》杂志 编


我十岁时,改革开放的先声出现了。改革开放最初出现在你爸爸的故乡——安徽。那时,土地都归公社所有,人们都吃大锅饭,不论好坏,总之是人人平等,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人们无私、团结等美好品质的养成,但无形中降低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劳动效率极其低下,大家都是饥一顿,饱一顿。于是,那里的20 多个有头脑的农民开始进行秘密的分地,这样他们就不再吃大锅饭了,虽然不能像吃大锅饭那样无所顾忌,然而至少一日三餐有了保障,能够填饱肚皮了。慢慢地,这种做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分地,由秘密走向公开,改革开放就这样开始了。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大同在北方,我又生活在城镇中,所以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多的只不过是口号。但随着政策的下达,各个工厂开始发放奖金,按劳分配制度也逐渐普及,因此,我们家的工资也大大提高了。同时,粮票、布票、副食券、工业品券(用来买自行车、手表的兑换券)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过年的时候也不用再望穿秋水地盼着每人二斤的供给肉了。12 岁时,妈妈带我到北京旅游,回去的时候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买了一件粉红色泡泡袖的衬衣,五块钱一件,上面镶着白色的斑点,非常好看。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也渐渐稳定了下来,改革开放前农民卖的、不用肉票的猪肉非常贵,七块钱一斤,但那时的工资也不过是五六十元,过年请客就得花上一个月的工资。而改革开放后,我们过年时就能吃到鸡肉、鱼肉等好几种肉了,春节的零食也有了伊拉克蜜枣、黄油球和动物饼干等。

我们当年,上大学的人非常少,不过能考上大学,不但不用交学费,还能领到生活费和粮票。那时,我最喜欢的零食是威化饼干,不过当年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口味,只有一种口味——芝麻酱。课程多的时候,下课太晚,食堂没有什么吃的了,我就去买一点威化饼干,奖励一下自己的努力学习。我们宿舍的女孩“糖包”,每次家里寄来钱以后,先去买洗衣粉、手纸等生活必需品,然后就会给自己买一包糖果和瓜子,躲在床上吃,几天后就拎出来一包垃圾。那时候的饮食比起现在来,还是很贫乏的,晚上十点下了晚自习后,我们回到宿舍,用开水就着吃一些榨菜,这就是一顿美味的夜宵。那时候,一杯红糖水远远胜过现在的奶茶。

深深印在我记忆中的,除了大学里的种种课程和活动,还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令我难以忘怀。记得大学食堂的肉笼,非常实惠,肉和面粉几乎一样多,二两粮票或者五分钱就可以买一个,足够吃一顿早饭了。那时,食堂的厨师都非常照顾我们这些大学生,用很少的菜努力做出可口的食物,一份排骨才八毛钱。

与此同时,很多像你爸爸一样的、农村来的学生还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习,因为那时候,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上了大学就能拿到城市户口。反而,城里的孩子很早就能拥有不错的工作,所以大部分也就不会选择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像你爸爸这样的博士毕业生,在那时真是屈指可数。

我读大一的时候,你爸爸读研一,因为他给我们做助教所以我们就认识了,后来就结婚了。因此,比起你姥姥的婚姻,我们算是非常自由,也很浪漫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