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家竞争优势(4)

竞争论 作者:(美)迈克尔·波特


还有一派将竞争力的大小与国家资源丰富与否画上等号。不过,又该如何解释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这些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家?

近年来,也有人将左右竞争力的源头指向政府政策:在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和补贴等推波助澜下,日本与韩国的汽车、钢铁、造船、半导体产业纷纷登上世界主要舞台。但仔细考查就会发现,这类推论并没有扎实的资料佐证。在意大利,政府干预的效果奇差,但是意大利产业的出口成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政府很少直接干预出口产业。即使在日本与韩国,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高级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也很薄弱;而一般认为是政府主导成功的日本缝纫机、钢铁、造船等产业,早已过时老去。

最后,还有一种蔚为风行的国家竞争力说法,认为这是由各国管理模式差异造成的。然而,这类解释也有它的问题,因为不同产业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意大利,小型、私人与松散的家族企业构成制鞋、纺织和珠宝等产业的骨干。这类产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如果被移植到德国汽车或化工,瑞士制药厂,美国飞机公司,结果可能是一场灾难。此外,也不可能找出管理劳资关系的通则。一般说法认为,工会强大会伤害竞争优势,但是在德国和瑞典,工会势力都非常强大,这却无碍于这两个国家发展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

显然,前面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更没有哪一种说法能清楚说明,在国际竞争中产业与国家的关系。它们似乎各自成理,但是竞争优势显然来自更广泛也更复杂的力量。

众说纷纭的观点也暴露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有竞争力”。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它的产业与企业是否也都是竞争高手?似乎没有哪个国家符合这个标准。即使在日本,大部分的产业与企业也远远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

“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其汇率应使该国产品价格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问题是,无论德国或日本,尽管长期面临货币升值的压力,它们的生活水平仍在大幅提升。

“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表示它拥有大量的贸易顺差?瑞士的贸易收支只能勉强平衡,意大利则经常出现贸易赤字。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国民所得都在上升。“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必须是低工资和低劳动成本?印度与墨西哥符合这个标准,但他们的产业模式似乎都缺乏吸引力。

在国家层面上,有关竞争力的唯一有意义的概念就是“生产力”。国家的基本目标是为其人民提供高水准的生活,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则取决于运用劳动力与资本等国家资源所得到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每单位劳动力与资本的产出价值,并且由产品的质量、性能(这两者决定产品价格)以及生产效率决定。生产力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根源,因此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生活水准的基本因素。人力资源的生产力决定员工薪资;资本的生产力则表现为投资回报的多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