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家竞争优势(13)

竞争论 作者:(美)迈克尔·波特


国家会在最能创造生产要素的产业上成功。竞争优势源于率先创造专业化因素,并有世界一流的组织不断提升水平。丹麦有两家医院专注于研究与治疗糖尿病,结果丹麦便成为出口胰岛素的全球龙头;荷兰拥有世界一流的花卉种植、包装和运输的研究机构,它也就成为花卉出口的龙头角色。

微妙的是,基本生产要素也可能会妨碍企业创新与升级。因此,从静态竞争来看的所谓“劣势”,通常是动态竞争中的一项优势。当一国的劳动力充沛、天然资源丰富廉价时,企业会依赖这些优势,并导致欠缺效率。如果企业面对选择性的劣势,如土地昂贵、劳动力短缺或本地缺乏天然资源等,而又想要在市场上竞争,它就必须创新与升级。

日本人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是个缺乏天然资源的岛国”,就充分显示,这些缺憾有助于激发日本人的竞争创新。像零库存生产就是节约昂贵空间下的产物。意大利在布雷西亚地区的钢铁生产,也面对相似的劣势:高资金成本、高能源成本以及本地缺乏天然资源。这些位居北伦巴第的民间企业,面对着没有效率的国有运输系统以及遥远的南方港口,后勤运筹成本因而大增。这些劣势也导致它们率先推出只需要相对较少的资金、能源,可利用回收废铁的先进冶矿技术,这些技术讲求小规模、高效率,容许生产商将工厂设在接近铁屑来源与最终使用者的地点。换句话说,它们将不利的生产要素转为竞争优势。

要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提供企业关于环境的适当信息,好让企业能比别国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创新。以瑞士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首先面临劳力短缺的问题。瑞士企业以提升劳动生产力、寻求更高价值及更能持久的市场细分来回应这项劣势。而大多数外国厂商在当时仍处于劳力充沛的情况下,专注于其他事务,导致升级缓慢。

第二个将劣势转为优势的条件是钻石体系具有其他有利的条件。企业要创新,必须拥有适当的人员与技术,以及能提供适当信息的本国市场需求。此外也需要激烈的国内竞争,以形成创新的压力。另一个前提是企业要对产业有永续经营的信念。缺少这样的信念与激烈的竞争,企业会安心于劣势而非因势利导刺激创新。

以美国消费电子厂商为例,它们面对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时,便选择把劳力密集型的活动移往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以维持产品与生产工艺的不变。另一方面,日本竞争者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饱和的国内市场,却选择以自动化淘汰人力运作。此举导致装配成本降低,产品的零部件更少,并改善了品质与可靠性。很快地,日本厂商就在美国厂商大举迁出美国本土时,建立装配工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