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作者:黄宏


人们通常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15年9月至1919年5月,属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年5月至1923年,属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参见《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页。初期新文化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阶段。

初期新文化运动是在深刻反思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过程中兴起的。在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看来,辛亥革命失败、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的不觉悟,是国民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认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独秀文存》(卷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0页。中国国民为什么不觉悟?原因在于缺乏思想启蒙,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严重禁锢和束缚着广大民众的头脑,成为实现革命理想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障碍,因此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开展国民思想启蒙,根本改造国民势在必行。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新式学校和新学逐步兴起,归国留学生日益增多,这些为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正是在上述条件下,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向青年提出了六大主张,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1917年1月,蔡元培聘任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继续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这一时期,参加编辑部工作并担当主要撰稿人的有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孔子学说这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初期新文化运动所使用的理论武器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所倡导的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所倡导的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还包括用自然科学成果包装起来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可见,初期新文化运动从性质上看,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它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存在不少缺陷和弱点,如把文化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只要通过文化批判、文化革命就可以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在评判孔子学说时存在着全盘否定的绝对化倾向等,但同时应当看到,它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动摇了统治中国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有力地宣传了自由、民主、科学、个性主义等思想,深刻启发了国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开了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禁锢,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道路,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