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确立科学的战争认识方法,才能正确把握战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针对抗战初期两种突出的错误论调即“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亡国论”盲目悲观,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战必亡,这是战争认识中的机械论;“速胜论”盲目乐观,认为只要打上三个月,战争就可解决,中国就能取得最终胜利,这是战争认识中的唯心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47页。“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47页。这里所说的“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实质就是唯物辩证的观点。
毛泽东等人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特别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本就在这里。由此出发,毛泽东分析和揭示了战争矛盾双方的四个鲜明特点。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有强大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而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方面都不如敌人。第二,日本帝国主义处于没落时期,它所发动的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战争;而中国则处于历史上最进步的时期,中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第三,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在国际上则是得道多助。在综合分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这规定了我们不能速胜,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是,在强弱对比之外,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不仅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中国的最终胜利,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最根本规律,而且进一步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具体进程,把抗日持久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辅助以游击战和阵地战。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辅助以运动战。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将是运动战,此外,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三阶段的阐述,不仅清晰地揭示了持久战的发展轮廓,更加有力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最根本规律,而且其关于战争矛盾运动及其进程的分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