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事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著名论断,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作了初步说明。列宁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并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战争与政治关系的分析,指出:“辩证法(普列汉诺夫为了取悦于资产阶级而无耻地将它歪曲了)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就是:‘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即暴力的)手段的继续’。”《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466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联系抗日战争的现实,运用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法,全面阐述了战争与政治关系的一般原理。
毛泽东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指出:一方面,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又有其特殊性。战争有其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套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80页。从这点上说,战争又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毛泽东把它们的关系精辟概括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80页。,对战争与政治的联系和区别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说明。
毛泽东把战争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原理运用于实际,阐明了对待抗日战争应有的政治态度,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等项政治原则,“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抗日军人中,如有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那是错误的,应加纠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79页。
在阐述了政治态度的基础上,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和阐明了进行政治动员的意义和方法,认为:政治态度必须变成实际行动,变为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80页。进行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官兵和广大人民。毛泽东强调:军队官兵是从事战争的直接主体力量,军队的使用不能没有进步灵活的战略战术,离开了这一点,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军队的基础在官兵特别是广大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毛泽东还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必须把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告诉广大军民,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全身心投入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81页。最后,政治动员方式要多样化,活动要经常化。毛泽东指出:要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政治动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81页。上述论述,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政治属性,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战争并赢得战争提供了科学思想武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