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6年到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是探索的起步阶段。探索是从突破苏联模式开始的。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和毛泽东及时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上半年,在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的汇报后,在大量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毛泽东集中概括,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在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是要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58年3月10日成都会议的讲话中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自己的一套内容。1960年6月18日,他在《十年总结》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213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毛泽东看来,这十大关系都是矛盾,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3页。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上述报告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讨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执政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等问题,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第524页。大会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主要任务,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富有创见的观点和方针政策,内容不仅限于经济,而且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等,从而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里程碑。
1956年冬至1957年春,由于受国际上波匈事件的影响,国内社会改造的急促,加上经济建设中未完全克服冒进,使经济、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导致发生少数人闹事的情况。这就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矛盾,如果有,那是什么性质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些矛盾。针对这种情况,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它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4页。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13—214页。。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4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04页。对于不同性质的两类矛盾,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需要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讲话中还提出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成果。
总之,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初步的,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突破苏联模式,但是,这些探索的立足点建立在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方向是正确的,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