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的问题。面对这一全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不仅率先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热潮,并在中共八大前后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取得一系列初步的但都是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国初期,由于我们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基本上照抄苏联的模式。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到了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出了苏联模式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的不少弊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不利于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服务;同时,他们也从本国国情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中认识到,中国可以而且应当找出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于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党的八大文件以及其他文献中,反映了当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毛泽东以求实的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的经验,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失误,甚至犯有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带有全局性的错误,最终没能从根本上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也没能成功地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毕竟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第二,这一探索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比如,在经济上,毛泽东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用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在所有制结构上,他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允许部分非公有制存在,而不必是单一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原则。在经济体制上,提出过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认为“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在政治上,毛泽东提出了政府体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苏维埃和两院制。国家结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单一制,而不是联邦制度。他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政策主张。在政党体制上,他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提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他总结概括的六项政治标准,其实质就是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比如,刘少奇提出的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朱德提出的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周恩来提出的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的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想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邓子恢等提出的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第三,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主张。其主要有:一是关于要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四是关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的先导;五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经阶段的理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积极作用;六是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伟大工程的发端。这些思想和主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