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商品经济又首先是在私有制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传统的观点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私有制独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曾指出社会主义将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这一构想,一直被社会主义国家视为经典,并用于各国实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弊端,从而促使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商品货币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并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市场经济的问题。如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在建立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在理论上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原东欧社会主义诸国则创立了著名的兰格模式、南斯拉夫的自治模式、布鲁斯的分权模式、锡克的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理论、科尔内的由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等;毛泽东则承认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刘少奇主张“三自一包”、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这些理论虽然具有发人深省的创新价值,但总体上仍然没有超出计划经济的框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左”的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这一理论形成的过程看,大体上经历了依次递进的三次大突破。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的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36页。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首次谈话,第一次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僵化观念,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了。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说到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时,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强调市场调节还只是起辅助补充作用,但已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考虑价值规律,但没有提出“商品经济”的概念。因为那时还认为,商品经济作为整体来说,只能存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党的十二大前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比“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它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经济定位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认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提出要明确几个基本观念:其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其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其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除了思想障碍。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多矛盾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模糊认识。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必须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把中国发展起来。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姓社姓资”问题。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64页。在1992年初的著名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3页。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非基本制度属性,从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