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位记者的历程
可以说,BBC的每位记者都是带着公司的良好声誉工作的。不幸的是,全世界对这些BBC记者的好感也让他们沾沾自喜,自鸣得意,BBC的很多记者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但一旦他们的这种自信与公司很强的集体“路线”合到一起,一条重要新闻就很可能会被严重地扭曲。广播电视记者,事实上针对所有的记者,都是通过文字或图像构筑一种表述框架,让受众通过这个框架对新闻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BBC身负盛誉,很多人相信BBC记者选择的表述框架。问题就出在选择上,因为BBC的竞争对手也可能会对同样的新闻事件选择另外一种表述形式,一种同样有效的形式。所以说,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屏蔽掉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呈现清晰的故事就成了记者最重要的功课。但这往往会破坏真实性,因为现实本身就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动机、没有预料到的后果和偶然巧合等等。对受众而言,原本想把故事清晰呈现的记者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比方说我在20世纪80年代曾供职过的BBC苏格兰中心①,27那里的记者所报道的苏格兰经济和社会状况似乎从来都是灰暗。BBC驻苏格兰记者对苏格兰当时接二连三的工厂倒闭现象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好口气,好像总在不厌其烦地唱挽歌。对苏格兰当地最大纸浆厂的关闭如此,对苏格兰一家大造船厂的关闭如此,对苏格兰拉文斯克莱格(Ravenscraig)钢铁厂的倒闭报道也如此。BBC对苏格兰报道的口气显示其似乎对苏格兰政府有深深的敌意,报道好像总在关注当地的工业下滑、社会困境和政府的漠不关心。苏格兰人当然不会指责英格兰人故意打压苏格兰人,但是我们总能从他们的报道中感受到这种信息。BBC的经济报道字里行间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政府总把利润放在工人就业之上。显然,在BBC记者的DNA里,公共服务体系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已经深入到血液之中了。
BBC对撒切尔夫人和她的政府的反对情绪几乎到了仇恨的边缘。1984年,当我从布莱顿保守党会议的报道回来后,听说爱尔兰共和军差一点儿刺杀了撒切尔夫人。当时,我的一个同事说:“太遗憾了,差一点儿就把那个王八干掉了。”BBC对保守党整个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似乎保守党从来就一无是处。在福克兰战争(英国-阿根廷战争)期间,BBC对撒切尔夫人的批评报道更加尖锐。
保守党在苏格兰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很多,但媒体的负面报道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供职BBC苏格兰中心的岁月里,BBC呈现的世界报道有些误导性。BBC记者描述的苏格兰是一个糟糕的社会——这是一个被一群贪婪的人维系的冷漠政府毁坏了的世界。但事实是,苏格兰当时正在经历一场产业革命,旧的产业倒了下去,新的诸如电子、石油和金融产业正在兴旺发展,并且快速增长,快速国际化。当时也有人讨论电子、石油和金融产业给这个社会带来的乐观情绪,但BBC主流关注的仍然是产业的退化和失业等问题。当时的报道中很少有人理解那个时期的苏格兰经济,更很少有人同情苏格兰经济经历的所谓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的“创造性毁坏”。如果有哪位BBC记者在编辑室说他相信政府在做好事的话,他肯定会被当成笑柄。
每个新闻机构,报纸也好,广播电台也好,电视台也好,都有自己的内部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记者的观点,也给他们的报道加了一层厚厚的主观色彩。在BBC苏格兰中心,这种内部文化是偏左的。记者们支持传统左派政治——喜欢诸如政府支出支持实业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模式,以及强调阶级分化。保守党被BBC记者们描述成一个背叛的政党,一个没有原则的英国上层政党;撒切尔夫人被描绘成了一个英格兰式的、无节制的、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然而,我必须说的是,我那些在苏格兰的同仁们总体上刻意歪曲了他们的政治报道。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欺骗,甚至是有什么阴谋。这是由于当时的内部政治文化使然。我们报道那个世界的方式是基于“这个组织里的记者大多数人是这样看待世界的。”这是一种机构性的歪曲,对身在其中的多数人而言很难察觉——除非你碰巧属于那个有不同政治观点的少数派。BBC的编辑室中弥漫着一股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情绪。
在BBC苏格兰中心,人们总认为公共部门比私营部门高尚那么一点,工会似乎总占有那么一点道义力量的优势。在编辑部里围绕产业与经济如何平衡的辩论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结果,因为大家对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一致的看法。我的同事很少掩藏自己对哪个党派的政治忠诚——稍喝一扎啤酒后就和盘托出了。大约有70%的人支持工党,15%的人支持苏格兰民族党(SNP),15%的人支持自由党。支持保守党的人如果有的话,也是寥寥无几。当然,对党派问题很难拿出扎实的数据①。28但当年大约1/3的苏格兰人投票支持保守党的时候,BBC的右翼观点突然减少。
虽然公司认为公正性是崇高的目标,但在20世纪80年代,BBC苏格兰中心的内部政治文化根本就没有公正可言。事实上介于人类固有的偏见和不完美的局限性,想要达到公平是很难的,但却有人天真地想象着BBC伦敦总部似乎很接近公正。BBC广播节目以它浑厚而带有磁性的声音给人以可信的感觉。1980年代时,BBC伦敦总部大楼的三楼是BBC广播演播中心所在地,中心昏暗、拥挤、杂乱,但人们似乎很乐意置身于这个狄更斯笔下描绘过的工业革命时代的龌龊环境。演播间里人们情绪高昂,他们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广播机构——当然,BBC电视新闻也很傲慢。
广播中心里的同事间有一种同志式的亲情。当时的广播中心记者多是中年男子,业务相当熟练。同事间对文字稿相当认真,有时近乎学究,一个小小的语法失误可能会招致责任编辑的责骂,如果哪个人出现了事实性错误,那就等于出了大差错。当时大家关注的是新闻中不能出现评论,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使消息事实准确,不得让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有“评论”的感觉。在新闻中插入评论被认为是不可饶恕的。那时的新闻似乎没有什么色彩,也近乎枯燥,但比枯燥更加糟糕的变化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1987年,约翰·波特被任命为副总编,辅助麦克·契克兰。契克兰之前的总编辑是阿拉斯塔尔·米勒恩,这位总编大人被有开放意识的董事会主席马尔马多可·哈瑟炒了鱿鱼。当时,政府认为BBC是英国社会公共机构中改革迟钝、人浮于事、管理松懈的机构,其新闻操守甚至被认为是“失去控制”。曾经担任过《泰晤士报》执行总编的哈瑟临危赴命,启用了契克兰和波特着手改革。当过BBC会计师的契克兰是管理公司的行家里手,但他对节目制作一窍不通。波特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高手,他在格林纳达事件当时制作的“周末世界”(Weekend World)新闻节目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