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迷魂记(1)

从弥敦道出发 作者:王小牙


维港的星光

与绝大部分八零后一样,我最初关于香港的感官印象,都是从港片和港剧开始的。

这是个真正的不夜城。她的美与俗,不分时间不分地点。

香港很复杂,她有高楼大厦也有棚户陋屋,有衣香鬓影也有鱼湾市井,有多少分奢华惬意,就有多少分贫穷落魄。但她同时也是纯粹的,在这里,英雄美人也要食人间烟火,女王总督也得同凡夫俗子共享平等自由。

不过和男人们印象中那个“喋血江湖”不同,香港对我而言,是粗暴又浪漫的。是陈浩南挥拳头时所谓的“男人味”,也是黎小军单车后座那首《甜蜜蜜》。

电影院在香港被称作“戏院”,与粤剧在香港的流行有关。欣赏戏剧,对香港人来说,如同喝茶或是看一场演唱会一样,已经由艺术的享受逐步衍变成为一种消遣的方式,轻松,随意,休憩,爱好。因而看戏对于香港人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难想象,一个弹丸之地,鼎盛时期每年不仅可以生产出数百部电影和上千集电视剧,堪与电影王国印度相提并论,而且剧中的场景可以是庙街,可以是湾仔,可以是石澳,可以是永利街,甚至可以是太平山顶,可以是离岛魅影……漫步在香港街头,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现实场景都曾出现在电影里,乃至每个地名都对应着某部电影,那些经典的回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真实。

香港影视娱乐已经成为香港文化和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写照,通过港产片和TVB剧集,让世界各地人民认识和了解香港。港人对影视的热爱和自豪,已经是深入骨髓的几近基因的印记。影视文化影响着近半个世纪的港人生活。

喜欢香港电影的人,总不能免俗地要去星光大道看一看。

这条坐落在维多利亚港口的著名尖沙嘴海滨长廊,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山寨货”,从外观设计到媚俗内里,无一不同。从香港艺术馆旁伸延至新世界中心对开,全长440米。据说耗资四千万港元。

它于2004年4月落成,现已成为维多利亚海滨吸引游客眼球的一道风景线。在星光大道上可以清楚的看到香港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中银大厦、长江实业大楼、汇丰银行、国际金融中心等。

星光大道前树立着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型雕塑。星光大道的地面是用瓷砖和不锈钢饰件镶嵌而成,整条大道沿海岸的曲线自然弯曲起伏,地面的瓷砖也随之装饰成波浪形的路线。路面上拓印着香港电影发展史上一个个闪亮的电影明星和优秀工作者的姓名匾额、手印及其签名。大道入口处亦设有金像奖铜像及一个供表演活动的小舞台。大道沿途有小食亭、纪念品小卖亭、一些与电影相关的雕塑和休憩座椅供游人享用。此外,你还可发现一些穿上滚轴溜冰鞋的星光大使在大道上穿梭来往,为游人提供迅速的协助及服务。

据说能在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影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在香港电影业具有顶尖地位;二是曾为香港电影业做出重大贡献;三是备受业内推崇的资深人士。我仔细数了数,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影星共有73位。除了梁朝伟、杨紫琼、刘德华、周润发、张曼玉、徐克等著名影视大腕,上面居然还留有“金嗓子歌后”周璇的手印。 倒是比杨紫琼的掌印秀气纤长不少。

星光大道上最惹人注目的雕像,无疑是“李小龙”。2005年时,为了纪念李小龙六十五岁生日,香港电影人协会在此树立起他的雕像。与那些留在地上的掌印一样,终究形式大于意义。

第一次来香港的人可以去星光大道走一走,但第二次就大可不必。

香港人喜欢夸耀星光大道为本香港影史的立体教科书。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香港电影史璀璨的星光并不完全在此,那些未被记录的电影人,也并非不够出色。星光大道终究是主流与世俗的。它更像是香港电影人的一座精神灯塔,借以完成他们“东方好莱坞”的梦想。

然而与维港的夜景和星光闪耀的大道相比,我更喜欢港口边撒竿垂钓的老人。他头发几近全白,更映衬得肌肤黝黑。他戴着太阳镜,专心致志低头望着水面。背后的浮华都与他无关,与这片平静的海面,大概也无关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