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亲戚说情(8)

沈从文家事 作者:刘红庆


8、外公的文化情怀与外婆的奢华嫁妆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

这是沈龙朱的二姨妈张允和在《亲爱的父亲》中的文字。合肥的家业很大,但是沈龙朱的外公张吉友把钱拿来,在苏州办了乐益女中。

我二〇〇六年到苏州拜访了依旧居住在乐益女中旧地上的沈龙朱的五舅张寰和。老人告诉我:“我们小时候家里挺大的。每个孩子还都有一个奶妈、一个保姆。奶妈走了以后就是保姆照顾。不吃奶的就叫‘干干’。我的干干很可怜,我一岁多她就死了。后来就大姐的‘干干’和大哥的‘干干’都照顾过我。”

为了乐益女子中学,外公张吉友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苏州学者余心正说:“他独立办学,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不接受当局拨款,不要教会一分资助。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免费生,招贫寒子女入学,把乐益办成新式中华女校,容纳各种先进思想。尊重教师的人品学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保持教育的先进性、纯洁性、大众性。”

外公家底殷实,但是他却“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不沾烟酒”。“对子女教育耐心平等,讲明只留知识,不传家产。”(余心正:《启蒙教育家张冀牖》,见《浪花集》)

沈龙朱的外公在合肥时,娶了扬州盐商家的女儿陆英为妻子,那时候张吉友才十七岁。据说扬州陆英家陪来的嫁妆放满了一条街,把合肥张家府邸的几进院落的家具,都换成了紫檀的。陆英为张吉友生了十四个孩子,活下来九个。她在生第十四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她临终前把所有带孩子的保姆都叫到身边,每人给了两百块大洋,愿她们把孩子们拉扯到十八岁。做完这事,陆英就去世了。果然,这些保姆,每人带一个孩子,真把孩子们带到了十八岁。沈龙朱从母亲、姨妈和舅舅们回忆保姆的文章中了解到了外公外婆的早年故事。

沈龙朱的亲生外婆去世时仅三十六岁。后来张吉友办学娶了学校的女教师韦均一。沈龙朱说:“妈妈的亲妈妈,因为去世早,我没有见到。母亲的继母,在苏州我们都见过。她是乐益中学的教员,也当过校长。”这个外婆和外公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沈龙朱最小的舅舅张宁和。她们姐弟名字的寓意是,所有男孩子都有宝盖头,要支撑家业;女孩子都有两条腿,意思是要走出去嫁人。而沈龙朱的二姨妈张允和在回忆时深情地说道:

父亲对我们四个女孩子尤其钟爱,他为我们起的名字不沾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张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寓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我想,父亲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正是前面这四个女孩子,使得张家的名望在张家沉寂很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所乐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