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无论做什么事,都或多或少会有周围的目光向我们投射过来。这些目光中自然有赞许、肯定的,但也不乏轻视、质疑、否定的。对于他人的赞许我们自然会感到很舒服,对于他人的轻视我们自然会感到难过,甚至于愤恨,但我们应该狠狠地还击对方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轻视呢?
由于出身贫寒,加上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众星云集的中国文化界,沈从文开始并不为人们所看好,甚至有些人抱着一种看笑话的心态来面对他,对他极尽挖苦之能事。比如著名国学大师刘文典就曾经当面奚落他:“在西南联合大学里面,陈寅恪是真教授,应该拿四百块月薪,我刘文典应该拿四十,那个写新诗的朱自清最多也就拿四块,你沈从文嘛,我看连四毛钱都不值!”
面对轻视,沈先生并不以为意,依然把全部精力放在对白话文的研究和新小说的写作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创作出了独特的风格来,还因此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如果不是先生早逝,那么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就非他莫属了。
轻视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行业前辈对晚辈、经验丰富的对没有经验的、富人对穷人、人脉广的对人脉不足的、城里人对乡下人、开汽车的对踩三轮的等等。被人轻视的事我们随时可以遇到。
为何成功者总要经历磨难呢?那是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轻视、否定、打击、折磨也是无处不在。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会你如何面对后面的问题,这就像一个水手,在他还未出海的时候,老水手总要在近海或者河口里让他吃尽苦头,这样才能够保证他经得起海上更大的风浪洗礼。
被他人轻视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不能轻视自己,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坚定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别人的轻视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甚至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战国时期的苏秦求学为同窗所轻视、出游为各国君主所轻视、回家又被哥哥嫂子所轻视,但正是在这种轻视中,他更加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身挂六国相印,纵横天下。
在上个世纪初的美国,种族主义还非常泛滥,尤其是在一些和政府有关的机构,比如说军队,还是相当排斥黑人的。当时,在亚利桑那州,有一位名叫布兰布尔的黑人,梦想着成为一名“蛙人”,也就是海军潜水员,但是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