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的探索
记录夏代历史的先秦古籍,主要有《尚书》的《甘誓》、《汤誓》、《召诰》、《多士》、《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荡》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夏本纪》紧接《五帝本纪》。但夏代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当时通用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来记录有关史实的情形。《夏本纪》是用周代以后的文献材料来叙述夏王朝的历史和文化,未必都翔实可信。所以,考古发掘成为复原与确立夏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为了确切证明夏朝的存在,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是二里头都邑遗址的发现。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于1957年冬。其后数十年间,在豫西、晋南等地发现多处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被统称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重要文化遗存分布范围约5—6平方公里。在已发掘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之内,文化层堆积丰厚,被细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第一期尚属普通村落,从第二期开始成为都城。
判定二里头遗址为都城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在二里头的宫殿建筑群中,一号宫殿最为壮观(见彩图三)。它以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为底座,底座高出当时地表0.8米。四周有高耸的围墙,围墙内外建有回廊。大门开在南墙中部,由三个门道和四个门塾组成。主体殿堂南面是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广阔庭院。殿堂四周也有回廊。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巍巍壮观,象征着主人的权力、地位和威严。在二里头遗址中,与一号宫殿相似的大型建筑还有多座,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外有宫城环绕。
青铜器是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种类齐全。其中,鼎、爵、斝(jiǎ)、盉(hé)等属于礼器;钺、戈、戚、镞等属于兵器;锛、凿、钻、锥、刀等属于工具;另外还有各种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和铜铃等。礼器可以反映等级身份,兵器显示出战争的重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的社会价值取向。
[1] 《左传》成公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