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祖父 :讲"义理",重"名节"(1)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梁启超的祖父,名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是梁启超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他长大成名之后,还一再撰文称颂他的祖父。可以说,在梁启超的生命中,第一个 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记的,就是他的祖父。在一大群孙儿、孙女中,梁维清也最疼爱 梁启超,看重梁启超。至少在六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祖父身边。白天,他跟着祖 父一起读书、玩耍;夜里,就和祖父睡在一张床上,听着祖父给他讲的历史故事入睡。 梁维清喜欢讲古代英雄豪杰、学者硕儒的故事给这个小孙子听,尤其喜欢讲宋代亡 国、明代亡国的故事,对那些沉痛的往事,他总是津津乐道。

当时的中国,除了科举,没有别的教育,更没有学校。多年以后,梁启超谈及 他所看到的国民中的"童年"和"少年",还是一派放任自流的景象。孩子们游戏 活动的空间,离不开自家的小天地 ;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些家长里短、 寻常琐碎之事。稍好一点的人家,顶多是教育家中的子弟,走科举为官这条路,能有升官发财、追求利禄、光宗耀祖的想法,也就到头了,就算是有志有为的青年了。 待他长大以后,眼里心中,竟以为天下之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还是中上阶层 家庭里的情形,下层社会的贫苦子弟又将如何呢?怕是更少有受教育的机会。

各地固然有村塾、乡塾,但其中施教的教师,梁启超称之为学究的,却都是"蠢陋野悍、迂谬猥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44 页)之人。他说,"中国 四万万人之才、之学、之行、之识见、之志气",就消磨在这些人的手里,其中能 够幸免的,"盖万亿中不得一二也"。(同上,45 页)正是这种情形,造成了国民中 普遍的愚昧自私、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苟且偷生、奢靡腐败、不思进取,其根源 就在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早期教育的缺失。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曾作《变法通议》一文,其中《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三章,都对儿童的早 期教育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虽然号称有四万万人口,但其中两万万妇女没 受过教育,她们做了母亲,也没有能力教育孩子。而西方学者认为,儿童的早期教 育,70% 应该由母亲承担,母亲比父亲更容易了解孩子的性情嗜好,也更容易因势 利导。如果母亲读过书、有文化,善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成长就比较容易 ; 反之,就比较难。而教师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培养他们的责任 就落在教师肩上,但举目望去,可以承担这种责任的教师又何其少啊!大学教授不 必说了,那些蒙馆学究,"其六艺未卒业,四史未上口,五洲之勿知,八星之勿辨者"(同上,35 页),十个里头倒有八九个。他们只能寻章摘句,鼓励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作八股,求举业,为统治者培养"终身盘旋于胯下"(同上)的奴才。所以,教育兴, 则国兴 ;教育衰,则国衰 ;教育亡,则国亡。教育是一个人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 的根本,而早期教育,更是根本中的根本。

所幸梁启超在他那个时代竟做了"万亿中不得一二"中的一个。他的祖父、父亲和母亲,在他十岁前后,为他的求学、立志、立身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他的祖父 梁维清,并无突出的学问专长,也没有著述流传于世,不过就是个秀才,"援例捐 作附贡生",才得到"教谕"一职,管理一县的文教事业。(《梁启超年谱长编》,7页)这是个比七品芝麻官还低一级的八品小官,也是他一生仕途所达到的顶峰。而且, 他在"教谕"这个职位上的时间并不长,终其一生,主要还是在村里教授子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