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凌云壮志出少年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梁家的家教可能很不科学,很不实用,流于空疏而失当, 甚至有一点迂腐,因为当今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应付考试。一切为了考试, 甚至从幼教开始,都指向高考这个目标,道德、理想、心灵、品性的修为就讲得少了。 现在的青年,从幼教读到大学、硕士、博士,获得了很高的学位,拥有了很多的知识, 却发现心灵竟然荒芜已久,成了一片荒原。为什么高学历人群中自杀或杀人案件时 有发生?对此,人们多归结为社会生存压力造成的心理失衡。其实,追根溯源,问题还在我们的早期教育。身不立而心不正,只讲出人头地,只讲功成名就,只讲实 现自我,只讲社会竞争,一句话,只讲狼性,不讲人性,只讲做事,不讲做人,只讲眼前,不讲长远,看上去是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实际上,是引导他们走 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回过头来再看梁启超,就会发现,他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十岁以前的家庭早期教育给他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梁启超的天资固然是一流的,他的记忆力很好,才思敏捷,这些都是 他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天之本。同时,梁家以读书育人为核心诉求的早期教育,又给 了他长大成人的后天之本,让他的天资和才华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他两岁识字, 四岁读书,八岁学作文章,九岁时文章写到千余字,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但他并没有自满自足,《四书》、《五经》,科举考试都限制不了他的 才思和向往。他的家乡有一座凌云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梁启超经常与兄弟姐 妹一起爬上村后的小山,到凌云塔附近眺望南海的波涛。据说他八岁的时候,以《凌云塔》为题写了一首诗 :

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 ;

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

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 ;

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

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

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新会梁氏 :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19 页)

在这首诗里,梁启超表达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好奇心,勤于思考、敢于怀疑的精神, 以及渐渐扩大的胸怀和对新的知识的渴求。这座凌云塔也曾带给他冥思遐想,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向往。他还作过一副对联,表达他的心情 :

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 ;

天竺国里天竺望,云蒸霞蔚,须臾妙相。(同上,21 页)

这副对联寄托了梁启超小小年纪就已树立的高远志向,凌云塔启发了他的"凌云"之想,但他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凌云"之想,脚下的路还很长。他已经作好 了走出家乡、走出新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准备,一棵幼苗已经破土而出,没有什 么力量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