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中西合璧的为父教子之方(1)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开创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奇迹。《三字经》中曾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说法, 但那只是个因果报应的故事,与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思想、方法和路数,是不可同日 而语的。梁启超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秉承了以"义理"、"名节"为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 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 ;但区别于祖父和父亲的,是他赶上了一 个西风东渐的时代,其眼界和心胸都大大地扩展了。西方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科学、 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个性、启发式教育等理念,不仅使他感到惊讶、新奇、别开生面,也让他看到了开启民智、改造国民、培育新人的可能。

我们看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确实带有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特点。换句话说,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成功实现了以人格教育为主的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 的创造性提升和转换。这么说也许有点绕嘴或不知所云,但他的做法和实际效果确 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的美好前景。我们曾经有过和传统决裂 的时候,传统似乎便意味着愚昧和落后 ;现在则又把传统捧上了天,却并不了解传 统的内涵究竟有些什么,只能得到一些皮毛,甚至把孩子读经(居然是《三字经》)以及穿汉服之类当作时髦。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却不甚了然。这正是梁启超 可以启发我们、让我们无限遐想的地方。由于他的悉心教育,九个儿女个个成才, 各有所长。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又有哪些绝招?他的一位学生 很羡慕老师的家庭,曾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梁启超却坦诚地表示,"谈 何容易"。(《际遇-梁启超家书》,164 页)

梁启超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可以说是甘苦自知。他的老师康有为也是大教 育家,培养了梁启超这样的学生,但他在管教子女方面却远不如梁启超。他晚景凄凉, 去世以后,家里发生了很多问题,子女们的为人处世,让其弟子和朋友在伸出援手的同时,又颇感无奈和尴尬。鲁迅倒是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当时他 已三十八岁(1919 年),虽说他很想"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 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坟》,102 页),但那时 他毕竟还不曾做过父亲,没有做父亲的体验。他年近五十岁方才得子,儿子不满七岁, 他便已去世,并没有遭遇更多的子女成长中的麻烦和问题。所以,究竟如何以"儿童本位"教育孩子,教育之后又将得到怎样的结果,他所能给予后人的,多是理论 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而非行动的指南。

梁启超就不同了,他有九个孩子(还不包括早殇的)。大女儿出生的时候,他只有二十岁,按照现在的习俗,二十岁常常还被父母当作"孩子",他却已经做了 父亲,不知那时他是否已经懂得了为父的不易。不过,他二十三岁(1896 年)就发 表了《论女学》、《论幼学》等论文,对于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 他说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44 页)可见,他对早 期教育,或者说幼学,是看得非常重的,认为这是关系到每个人一生成败的大事, 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工程。在他看来,教育子女绝非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 族的私事,广而言之,教育的好坏,与国家的兴亡、天下的兴亡,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想变法图强,先要有好的教育,才能开启民智,造就新人。这是老大中国 走向新生的当务之急,可以说是"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他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设想和思路,有些具体做法现在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 的,但在百余年前就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梁启超恐怕是第一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