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狭义的"革命"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不过,梁启超所理解的"革命"从一开始就不是,或不完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一个民族驱逐另一个民族的暴力行动。其实,后面这一点,恰恰是从中 国传统的"革命"语境中引申、发展出来的。在古老的中国,自先秦已有"汤武革命" 之说,指的就是以武力推翻前朝,建立新政权,恰如《周易》所言:"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周易译注》,172 页)这句话来自《周易》革卦的彖辞,它不仅表明了"革命"的合法性,而且指出了它的必然性。其后, 在新的语境中,"革命"被等同于进化的历史观,具有了天然的正义性和道德优越感, 二十世纪以来的激进主义均被冠以"革命"的名义,其道理或如是焉。但梁启超所 说的"革命",却与此有很大不同。比如他很早就提出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概念,在这里,"革命"已非传统语境中的政治暴力、天意民心,而是包含着"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释革》,《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40 页)的现 代含义。但他尚未明确反对在传统意义上使用"革命"一词,而是将新义和旧义纠 缠在一起混用。这一方面是他在学理上还没有辨析得更清楚,另一方面,也来自现 实环境的刺激。事实上,大约到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梁启超旅美之前,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努力传播的"革命"思想在现实中已被误读,产生了适得其反的 效果,但他还不想就此放弃"革命",他撰写《释革》一文,试图对"革命"的内 涵加以限定,或索性改称"变革",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他在其中写道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士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曰改革而已 ;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 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 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 之义也。"(同上,第 41 页) 但他又说 :"而倡此论者多习于日本,以日人之译此语为革命也,因相沿而顺呼之 曰革命革命。又见乎千七百八十九年法国之大变革,尝馘其王,刈其贵族,流血徧 (遍)国内也,益以为所谓 Revo. 者必当如是。于是,近今泰西文明思想上所谓以仁 易暴之 Revolution,与中国前古野蛮争阋界所谓以暴易暴之革命,遂变为同一之名词, 深入人人之脑中而不可拔。然则,朝贵之忌之,流俗之骇之,仁人君子之忧之也亦宜。" (同上)

实际上,即使后来梁启超选择了否定革命的态度,他也仍然回避不了"革命" 这个提法。光绪三十年(1904 年)他写了《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一文,开篇即 言之 :"近数年来中国之言论,复杂不可殚数,若革命论者,可谓其最有力之一种也 已矣。"(《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五,31 页)在这里,他不再反对将 Revolution译成"革命",而是将"革命"做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他说 :

革命之义有广狭。其最广义,则社会上一切无形有形之事物所生之大 变动皆是也 ;其次广义,则政治上之异动与此前划然成一新时代者,无论 以平和得之以铁血得之皆是也;其狭义,则专以兵力向于中央政府者是也。 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心醉狭义的 革命。故吾今所研究,亦在此狭义的革命。(同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