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筹划组建这个党呢?首先要有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梁启超身边 恰好就聚集了杨度、蒋智由、徐佛苏、熊希龄这样一批年轻有为的仁人志士。光绪 三十二年(1906 年)十月末,梁启超邀请杨度和熊希龄到神户商量组党之事,他们 详谈了三天三夜,决定成立一个组织,名曰帝国宪政会。在这三天三夜里他们都谈 了些什么?我们从杨度和熊希龄留下的文字中没有看到相关的记载,只有从梁启超 写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可以窥见当日发起组织政党的蛛丝马迹。梁的这封信应该 作于十一月初,因为,十一月五日,他在接到康有为从瑞典发来的电报后,马上写 了另一封信,继续汇报并协商组党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前一封信中,梁启超详细 地逐条陈述了他与杨、熊二人密谈的结果 :
其一,成立新党,先要解决保皇会的问题。他们的意见是:"新旧两会名分而实合, 始分而终合。"合,不必解释,因为康有为不会有意见 ;分,却必须说清楚,否则, 就容易引起康的误会。那么,为什么分呢?他们主要提出两点理由 :第一,海外保 皇会的情况,不必让内地人知道 ;第二,保皇会固然要改名,但不能不对外宣布, 所以,"帝国立宪会即旧日之保皇会"并不是个秘密,要"推行内地,究有不便"。因此,他们建议"另立一会,其会拟名曰宪政会",以示和帝国立宪会有所区别。
其二,还要解决康有为的地位问题。当年与孙中山的合作未能成功,原因之一,即康有为对于安排他"退居二线"大为不满,甚至怀疑梁启超要取而代之。这一次, 梁启超吸取教训,先给康有为一个交代。他说,弟子出名作为宪政会的发起人,"先生则不出名。因内地人忌先生者多,忌弟子者寡也"。但他许诺给康有为保留一个 会长的职务,不过,暂时不设会长,"先生现时惟暗中主持而已"。他还告诉康有为, 自己虽然出名为发起人,但也不在会中担任任何职务。
其三,干事长一职计划由杨度担任。他告诉康有为,"东京中最同志而最有势力者莫如杨晳子度。其人国学极深,研究佛理,而近世政法之学,亦能确有心得, 前为留学生会馆总干事,留学生有学识者莫不归之。数年来与弟子交极深"。杨度 打算先写一封信给康有为,把自己的政见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向康有为陈述一番,希望得到他的认可。梁启超则一再叮嘱康有为 :"寄到时望先生立刻复之,且加奖励, 又须开诚心布公道以与言之,自处当在不卑不亢之间。彼与弟子为亲交,虽无会长 之关系,其对于先生亦必修后进之礼,是不待言。但先生总宜以国士待之,乃不失 其望。以弟子所见,此人谭复生之流也,秉三亦谓眼中少见此才,先生能得其心, 必能始终效死力于党矣。凡有才之人,最不易降服,降服后则一人可抵千百人,愿先生回信极留意,勿草草也。"学生对老师的这一番"谆谆教诲",说明他是深知杨 度和康有为二人禀性的,他不希望组党这件关乎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最后毁于个 人意气之争。
其四,党的纲领暂时拟定了三条 :一、尊崇皇室,扩张民权。二、巩固国防, 奖励民业(此条未定)。三、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
其五,发起人除了梁启超和杨度,还有蒋智由、吴仲遥(吴铁樵之弟)、徐佛苏、 徐勤、麦孟华、狄葆贤、罗普、汤觉顿等,此外还有学生十余人。为了便于在国内活动, 熊希龄也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