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成立政闻社,夹缝中的艰难努力(3)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即使这样,政闻社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还是做了许多事,对中国的政治进程,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运动开国会与推动地方自治,政闻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该社社员在各省活动颇为积极,二月二十三日,张君劢在写给梁启超和麦孟华 的一封信中汇报该社运动请愿速开国会的情形,他说 :

国会期成会事所运动之省份,以吾社为独多,而总共人数尚不满万。 (安徽六七百,山东□□,湖南二千余,江苏现所签者不过四五百。)此间 社员觉办事人于此方面并未注意,故此次甚望多得一二万人,为一极大之 请愿,以雪吾社不能活动之耻。前在神户所谈,谓合广东西两省,得万余 人尚非难事,则致函粤中时,必须得一极热心、极有力之人运动此事,以 必达此目的而后已。此最东京社员所希望者也。(同上,453 页)

六月初二日,预备立宪公会的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电请速开国会,以二年为限。 紧接其后,政闻社也以该社全体社员的名义致电宪政编查馆,请限期三年召开国会。 电文说 :

北京宪政编查馆王爷中堂军机大人钧鉴 :开设国会一事,天下观瞻所 系,即中国存亡所关,非宣布最近年限,无以消弭祸乱,维系人心。且事 必实行,则改良易 ;空言预备,则成功难。凡事如斯,岂惟国会?近闻有 主张十年、二十年者,灰爱国者之心,长揭竿者之气。需将贼事,时不我留, 乞速宣布期限,以三年召集国会。宗社幸甚,生灵幸甚。(同上,454 页)

七月中,各省代表陆续来到北京,并将近半年来签名运动的成果,即有数万人 签名的请愿书,通过都察院带走。清政府对于各省民众的联合请愿,固不能不闻不问, 于是便有了八月初一日(1908 年 8 月 27 日)的上谕,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九年,同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政闻社的另一诉求是在武汉创办《江汉公报》和江汉公学。对于政闻社来说, 这两件事关系到他们的立社根本。办报自不待言,"至于私立法政学堂,为吾辈造 就人才,扩张势力之根据地,较报馆而尤居其要焉。学堂多一学生,即本社多一党员, 学生中获一明达之士,即本社中得一用世之才"。(光绪三十四年孙志曾《致梁任公 先生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460 页)极而言之,"今日为政法之学堂,即他日 为政党之舞台"。但这两件事进行得都不很顺利。除了经济上的原因,更为严重的 是环境之恶劣。张之洞不准在武汉开设民办的法政学校,而且,杨度领导的宪政讲 习所也在争夺武汉这块地盘。上面孙志曾写给梁启超的信中就讲到宪政讲习会咄咄 逼人的态势 :"现闻宪政讲习所在长沙汉阳之间,以学会形式而实充其宪政之党势, 凡足迹所到之处,无不为讲习会之势力范围。"(同上)

看起来,为了遏制政闻社强劲的发展势头,杨度或在袁世凯面前有所表示,做了一些手脚,也未可知。侯延爽是政闻社委派筹办《江汉公报》的人,他致信梁启 超汇报其面临的困难,其中就有"他党的倾陷"这一条,他说 :"杨晳子于武昌及 南京等处遍散谣言,谓政闻社目的专在排袁,延爽在汉之办报,为排袁之先锋,前于沪新任道蔡某前媒孽延爽之短,不遗余力,到南京亦复如是。盖蔡道此次莅沪, 乃某军机授意,令其镌刻党人碑者,杨晳子又从而加功焉。(此系督幕中某友密谓 爽云云,且谓不速离汉,则祸将及也,党狱若起,必连及岑西林,某军机授意如是 云云。)"(《梁启超年谱长编》,461 页)对于袁世凯和张之洞,梁启超最初确有联络 他们的想法,他在给蒋智由、徐佛苏的信里说 :"然西林(岑春煊)、项城(袁世凯) 二人,皆为今日重要人物,将来必须提携者,失此时机,相会殊难。"(同上,404 页) 但康有为却主张倒袁,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一再强调"今先其大者,自以倒劭(指袁世凯)为先"(同上,449 页)。并计划从离间袁世凯与庆亲王奕劻入手。这本是 极秘密的事,自然不能四处张扬。但社会上有些传言却也在所难免。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一文里就对密谋倒袁的事有所记述,他说 :"又值康先生有为自海 外秘电某当道,请劾奕劻植党揽权,及外间有康梁秘联粤督岑春煊(西林)倒张之洞、 袁世凯之谣,于是袁党力促张之洞奏请清后举发康梁乱政秘谋,张氏甚恐留日学界 鼓吹立宪,为康梁所利用,乃毅然奏请解散政闻社,通缉首犯,而清廷谕令即下。"(同上,450 ~ 451 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