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启超传》梁启超的回归与出路(1)

梁启超传(套装上下册) 作者:解玺璋


梁启超固然属于旧立宪派,甚至可以说,他是旧立宪派的精神领袖,但他的朋友中既有旧立宪派,也有属于旧官僚派以及旧革命党中有政治思想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打算,故对联合袁世凯及梁启超回国的时间都有不同的看法。梁启超在万木草堂的老同学徐勤、麦孟华等也对梁的下一步计划有种种意见。当时,主张联袁的人有很多,但其中多数人不主张梁启超马上回国,因为时机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他与袁世凯之间的书信往来与联络,主要通过罗瘿公、蓝公武、汤觉顿、范源濂以及梁士诒等人转交或转述。十月二十九日,蓝公武写信给梁启超,他在信中说,袁世凯有仰助康、梁二位先生之意,“深信二先生有整理中国今日难局之力”。他还说:“推测其意,所以仰望二先生出山者,有二故:一欲借二先生以收罗人才,挽回舆论;一望二先生联络华侨,整理财政。”他于十一月初又致信梁启超,报告袁世凯及南方革命党的情况。他说:“前数函中述及项城欲与先生联络一节,并有资助经费等语,均系李柳溪正式转述项城之语。此事如何办法,尚待函示。惟以武等之见,此时仅宜虚与联络,万不宜轻动,俟战端开后,南方锐气尽时,我辈方可大活动也。盖南方之必败,识者早已料及。项城兵力虽厚,然欲借此以平十四省,则不仅势所不可,力所不能,且亦心所不敢。故南方败后,项城必仍以国民会议为收场地步,我辈活动当在此时。”他告诉梁启超:“武等急欲组织团体,惟以人才四散,在京之人,大都庸流黑暗者,不足以言大计,然反对项城静以待时之士夫,亦不乏其人。至南方士夫,则表同情于我辈者颇多,惟在民军威力之下,不敢轻动,故拟俟时机稍熟,即行发起一极大政党。”(同上,579~580页)

蓝公武,字志先,江苏省吴江县人,早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师从梁启超。他与张君劢、黄远庸合办《少年中国周报》,时人称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或称“新中国三少年”。他们都是梁启超安排在北京的耳目,南北双方有什么情况,他们会很快向梁启超汇报。与梁启超关系密切的,还有一位罗瘿公。他与梁启超有同门之谊,民国后做过总统府秘书、参议和顾问,有机会接触袁世凯。最初,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就由他传递信息,他也是较早主张与袁世凯合作的人。十月三日他致信梁启超,首先报告与袁世凯接洽的情况,然后才谈到时局,谈到南北和议,外人干涉的情形。十月初六日,梁启超复信罗瘿公,请他向袁世凯陈述自己不能回国就职的理由,以及向袁世凯提出的几点建议。十月二十三日,罗瘿公再次致信梁启超,讲到袁世凯入京后如何迫使满人交出军权,迫使载沣退位,以及他对君主、民主的态度,他还提到:“北军将领多袁旧人,甚为固结,只知听袁号令,不知满洲,更不知革命,袁足以自固。”过了两天,罗瘿公又写了一封信给梁启超,信中说到和议的情况,已从武汉移至上海,并且加派杨度为参赞,范静生也被邀同行。他还提到汪精卫的态度,也是主张南北和平的,在双方之间进行调停,作了不少努力,已经引起上海各报对他的攻击。他还说,南方各省代表多系宪友会的人,都是老朋友,据他们来信介绍,“大势已趋共和,君位一层,开口即遭诟詈,恐不能不并入共和,将来解决民主,必举项城为总统,晳子谓项城仍(疑为乃)可为拿破仑云”。而且,据报纸所言,唐绍仪亦力主共和。信中还谈到办报一事,梁士诒说,梁启超是主张君主立宪最有力的人,如果由梁启超主持创办一张报纸,一定可以扭转舆论。他的意思是请袁世凯出资,办一家机关报。对于此事,罗瘿公的态度是“间接为之,未始不可也”。(同上,577~578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