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四章 惩罚的伤害(3)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有时,还有人建议家长用“暂停”替代打屁股,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养育手段一样。事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两种手段本质上都是惩罚,唯一不同点就是孩子承受的是身体伤害还是精神伤害。如果我们必须二选一的话,“暂停”当然要比打屁股好。就此而言,打孩子要比杀孩子好,却不能说明我们就该支持打孩子。

还有一种可称为“轻惩罚”的版本,即众所周知的“自然后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译者)邀请父母不作为,也就是说,拒绝帮助。如果孩子回家晚了,没有赶上吃晚饭,我们应该让孩子饿着;如果他把雨衣忘在学校了,我们应该让他第二天淋雨。据说这种行为可以教会孩子更加遵守时间、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或吸取别的什么教训。但就孩子而言,其更容易吸取的教训却是——我们本来可以帮助他,却没有。正如两位育儿专家就此指出的:“当你袖手旁观、对孩子的困境坐视不理时,孩子就会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看起来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自己阻止意外发生的行为更加失望。因此,‘自然后果’事实上也是一种惩罚。”

任何惩罚手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会引发恶性循环,其形式与“爱的撤回”和“正面强化”类似。尽管我们已多次观察到孩子在受到惩罚时会极度愤怒或痛苦,尽管惩罚的介入已被多次证明毫无任何益处(事实上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可我们还是认为自己唯一可能的反应就是一再惩罚——甚至或许会更加严厉。有趣的是,研究发现,惩罚最严重的后果还不能归因于家长的最初干预,而在于孩子没能服从家长的首次要求后惩罚手段的使用,这就是“惩罚”的应激应用,我们一旦与孩子针锋相对,就必须选择它,而这被证明是最令人担心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在我们感觉最愤怒、最挫败的时候要极力克制使用惩罚手段的冲动。

不过更重要的恶性循环并不是发生在我们与孩子对抗时,而是久而久之,即多年以来不断的冲突。反复惩罚低龄儿童会帮助他变为叛逆的少年。可依然有人建议我们继续、甚至加大力度地使用惩罚手段:禁闭这个不听话的少年,中止他的零花钱,利用权力强迫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这些手段越不起作用,我们就越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这些手段本身。即便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也会臆断问题是出在执行不力上,而不会意识到问题在于让孩子吃苦头来吸取教训这一思想本身。正如吉诺特所说:“错误行为与惩罚手段不是互相抵消的对立面,相反,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