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诗如天籁之音,天马行空,高高在上,为众多学者文士所推崇景仰。曹植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共有一百多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泰山梁甫行》、《美女篇》、《洛神赋》、《白马篇》、《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曹植的诗名很高,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谓“建安之杰”。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伶俐,十几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其父曹操的宠爱。那时曹操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多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文人气太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相反,他的兄长曹丕善于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因为,曹丕称帝后,表面上把曹植封为诸侯王作为奖赏,心里还是把曹植当做潜在的敌人。有一次,有人告发曹植擅自扣押使者,还喝酒打人骂人,这本是小事。但是,曹丕还是把曹植给抓了起来,一开始怕杀了他众人不服,毕竟曹植的行为构不成犯罪。后来,曹丕便想出一条妙计:不是说曹植文思敏捷嘛,让他“七步成诗”,如果做不出,便是欺君罔上,那时再杀,众人也就无话可说了。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幸的是,曹植走七步还真得做出了诗,这首诗就是有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g ng),漉(l )菽(sh )以为汁。萁(q )在釜(f )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把兄弟之间自相残杀、恩义全无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ru )继位,即魏明帝。曹植仍被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在曹丕父子统治的十二年中,曹植曾多次被迁封,最后被封在陈郡,公元232年曹植去世,谥号为思,所以后人又称曹植为“陈思王”。
二、“建安七子”
“七子”是与三曹同时代的七位文学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c n)、徐干、阮 (y )、应 (y ng)和刘桢(zh n)。“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中,又号“邺中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