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东征过青阳,武林横大江(6)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作者:潘守皎


晁补之此次南来,还结识了一位半生相知的朋友——淮阳太守的儿子胡戢。胡戢,字叔文,共城人,秘阁校理、司封员外郎胡俛之子。胡戢年长晁补之八岁,在当时便已有声名。据晁补之说,胡戢“儿不戏弄,黙而好思,手未尝释卷”,小时候就爱读书,好思考问题而不贪玩,因而颇得父亲喜欢。父欲把自己所学以及当时的作文之法尽数传授给他,可是他不用父亲指点,已经全都会了,尤其擅长词赋和篆刻。后来参加进士考试,不久又丁父母之忧。等他再去应举的时候,朝廷已废词赋取士为经义取士,胡戢于是说:“这不是我从父亲和老师那里承传下来的本领,况且,亲人都死了,我为什么还要求仕做官呢?”胡戢的这番言行非常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因为孔子在谈到“孝”的时候,曾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志”。由此,胡戢便被世人称颂。他返回共城,闭门却扫,以收藏图书和金石刻文为乐趣,并把自己的藏书堂取名为“琬琰”。翰林学士眉山苏轼给他书写了堂名,因为苏轼当时是反对废词赋取士为经义取士的,对于胡戢这样坚守志向的名士,他自然要加以鼓励。一时间,天下名士皆为赋诗记盛。然而,此后胡戢便闭门谢客,深居独处,唯恐自己的书斋沾染尘俗之气。

晁补之在越州结识胡戢,主要是因为他父亲的原因。晁补之后来在追忆这件事的时候说,熙宁初,他的父亲到越州去,有一天被大雨阻隔在乡间旅社,晚上听到临舍的客人敲着几案唱唐诗,歌声很悲凉,晁端友感到十分奇怪,第二天一早,他便专门在那位客人的门旁等候,不一会,从屋里走出一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两人回到屋里坐下,再看看那个青年,则温良恭顺颇似一位纯儒。晁端友与他长谈一日,竟然丝毫不觉得疲倦。回去他便告诉晁补之:“我遇到的客人名叫胡戢,字叔文。小子你记着,这个人有古代贤士之风。”

过了不久,晁补之漫游到淮阳,在州学中认识了正在读书的知州的儿子,他没有想到,这个人就是父亲当初称赞过的胡戢。两人在一起交谈,晁补之发现,胡戢的经术论议不下汉儒,诗文风尚有似唐人,至于人品,则清谈闲远可比阮籍、向秀之流。于是,两人便定交,成为一生好友,在一起盘桓了竟一年多的时间。

两人结交五年之后,晁补之随父北上,在盱眙又遇到了胡戢,他们在南山中谈诗论文,饮酒数日,宾主尽欢而散。此时胡戢年方强壮,但言谈话语中却露出遁世之意。盱眙一别之后,两人常以诗文遥寄唱和。晁补之有《和胡戢七首》,其二云:

相逢樽酒未辞深,握手盱眙十载心。

车马凄凉人夜别,出门落月与横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