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二章 故土求学(4)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 作者:石耿立


最能显示王鸿一气魄的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想处死他,但他神情自若,大丈夫为了理想的英雄本色,毕显世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一方面要挟清室的孤儿寡母,一方面要挟革命党,夺取果实。王鸿一开始四处奔走,号召倒袁。未几,事闻于袁的耳朵,袁世凯立即电令山东督办兼省长周自齐查办。周派山东观察使夏溥斋赴曹州查办,并给以就地正法之权。此时王鸿一住在菏泽盐店,终日韬光养晦。一日,夏溥斋与王鸿一相见,彼此寒暄毕,夏突然拿出查办令,置于王的面前。王鸿一神色自若,从容谓夏:“人染瘟疫而死,人事之常见者也,此事亦可视他人之死于瘟疫已耳,亦无甚可以惊异处。”王鸿一把袁世凯当作瘟疫来临,神色自若地仰头看天,无视夏溥斋的存在。夏溥斋虽为现任观察使,奉命查办,看王镇定如此,叹为观止。后来多方为王鸿一开拓,加之夏溥斋为郓城人,周自齐为单县人,都属曹州府管辖的老乡,王鸿一便幸免于难。

王鸿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认识深刻。他初注意程(颐、灏)朱(熹),继以认为其空疏而不切实用,后又转向陆(象山)、王(阳明),复以王阳明有不朽之功,然奢谈良知,让人自悟,怕学生们不务实践,遂又提倡颜(习斋)李(刚主)等,教学生“吃苦耐劳,习勤养勇”(此八字后来作为王鸿一创办的第六中学的校训),谆谆告诫学生以任重道远,勿做一个“自了汉”。

王鸿一是一个关怀民生的实践家。他说:“全国人民,十之有九皆在农村,而城市区域不过因经济政治之关系,构成临时聚合之团体,其居民十之有九来自田间……国家根本大致在农村,治道之正当起点也在农村,则根本政治,乃为真正之全民政治。”于是王鸿一先生在1928年创办《村治月刊》,自任社长。出版的《村治月刊》,以宣传“到乡村去,到边疆去”、“促进村治”为主。

曹州在民国初期二十年的教育是处于全国的前列的,这和王鸿一的倡导和力行有关,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王鸿一和梁漱溟的关系,他们提倡的“乡村建设”是从曹州萌芽的。王鸿一与梁漱溟1921年在济南相识,二人遂为知音。王鸿一邀请梁漱溟到菏泽讲学,到农村了解当时底层的现状。梁漱溟久居京城,当来到地瘠民贫的下层,看到饥寒愚病的百姓,特别是一次见到一个六十多岁的长者吃着糠窝窝,喝着高粱面粥,他流下了泪。这些农民丰年免于挨饿,歉年辗转沟壑,后来何思源提倡的“求生教育”,也是对鲁西南农民生活的彻骨体验而形成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