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第三章 冠盖京华(16)

书生报国:何思源传 作者:石耿立


关于新潮的含义,在1919年10月13日《新潮》的预备会上,傅斯年、何思源等讨论决定采用罗家伦提出的中文名“新潮”,英文名就用徐彦之提出的“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傅斯年说这两个名字“恰好可以对译”。罗家伦后来对此有一个解释:按照“新潮”两字的意义,译作“NEWTIDE”。但是我们印在书面上的英文译名是“THE RENAISSANCE”,是西洋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的名词,就是“文艺复兴”,是欧洲在中古黑暗时代以后,解除种种经院教条的束缚,重新研究罗马,尤其注重在希腊文化的时期。这是西方文化最早的曙光。

胡适后来提及此事,认为当时新潮社成员选择的中英文名字“可能是受我的影响”,“他们显然是觉得在北京大学所发起的这个新运动,与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极多的相同之处”,胡适认为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1)“对新语言、新文字、新文化工具的需要——也就是新的自我表达的工具之需要”,即“文学革命”;(2)“对人类(男人和女人)一种解放的要求”,也就是对解放妇女和个人权利的要求,即“家庭革命”。

《新潮》是追随和摹仿《新青年》的,但是他们对《新青年》呼吁政治改革的一面并不感兴趣,更关注对旧家庭旧道德的批判和对文字语言的改良,这份刊物的三个原则是: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这正对应着《新青年》广告上声明的四种主义:改造国民思想;讨论女子问题;改革伦理观念;提倡文学革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