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北京足球队还不算一个强队。跟上海、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比,基础薄弱,比赛机会少;跟大连这座足球城比,人才还是少。
20世纪50年代讲究全国一盘棋,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作为首都的北京,需要有个好球队,让外国球队进来就不能小瞧咱们。50年代初,北京的足球、篮球、排球以临时集训的形式组成业余队,别说和外国队比,就是和兄弟省、市的专业队比赛,成绩都不理想,常常是失败者。当时北京市体委主任是柴泽民,这位老革命后来成了中国驻美国的第一任大使。1955年国庆节游行后,彭真、贺龙等领导人到北京饭店就餐,柴泽民与彭真市长、贺龙元帅等人一桌。贺龙元帅的话题很快转到体育,他对柴泽民说:“老柴,你们北京队比赛老是输,这可不行……你要抓紧啊!中国球类运动水平不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落后不少,要改变现状,奋起直追,首都要带个头嘛!”贺龙建议北京市要建立专业队,培养优秀运动员。柴泽民听了贺老总的一席话,把筹建专业队的工作很快提到日程上来,并在一两年内完成了各个运动队的组建。贺龙还不放心,干脆决定把从匈牙利留学回来的国家红队全部落户北京,穿上北京的球衣打全国联赛。
这对北京足球来说好像是天上掉馅饼。这支北京足球队阵容强大,几乎集中了中国足球的全部精华。1958年评选的10名最受欢迎的足球运动员,北京队就占据了7名,其中张宏根、年维泗名列前两名。张宏根是50年代中国的头号球星,年维泗后来是中国国家队公认的泰斗级人物,还当过中国足协主席。张俊秀是中国队一号门将。北京球员史万春、孙福成、方纫秋、张京天也都在最受欢迎之列。此外,国家队员陈家亮、丛者余、王陆、徐福生、 谢鸿钧、孙宝荣、王克斌、孙云山、孙元云、朴万福、王德发都效力于北京,他们夺得了1957年、1958年甲级联赛冠军,而且都以提前几轮甩开对手的令人信服的成绩夺冠。上场比赛的球员一水儿都是国家队的,就是替补球员也大多数国家队的。当时一些弱队对北京队比赛采取了不记胜负、只求学习的态度。1959年首届全运会,上海足球队给自己制订的目标是第三,而第一是北京队,第二是八一队。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对上海队这种自卑感提出批评,但也足见北京足球的强大。
在连续两次获得甲级联赛冠军后,北京队本来极有可能获得首届全运会冠军,但当时国家队要到东欧比赛,由北京的二线年轻球员参加全运会比赛,结果获得了第三名。
此后,由于国家队员原则上不参加国内联赛,这支王牌军淡出北京,但他们为北京足球创造的辉煌,载入了北京体育的史册。这些球员为提高北京足球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