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12月,戈登攻陷苏州城。在此之后,李鸿章公然背弃此前双方的约定,斩杀了太平天国的头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做法完全符合李鸿章的处世之道和他内心的道德哲学。而且就是这件事让我们对李鸿章的个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那就是无论任何事情,只要阻拦了自己的政治图谋和政治野心,那就要对他甚至是他的生命采取果断的消灭态度,而此前的欧洲人却对这方面知之甚少。李鸿章从他视为榜样的慈禧太后身上学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残忍哲学,那就是对待那些阻拦其实现心目中的国家义务或是阻止其获得个人利益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常胜军”攻占苏州一段时间以后,在李鸿章看来,很多事情的状况已经变得日益明朗,那就是太平天国已经失去其心腹命脉,距离它的生命终结的时间已经不远了。1853年秋,就在白齐文叛逃到太平天国那里后不久,因为李鸿章对待“常胜军”过于吝啬的态度,这支部队中有很多人好像要学白齐文的做法。然而,面对这些被财富所困的士兵,倘若想让他们幡然醒悟去对抗太平军,政府所能做的好像又太少、太迟了。在白齐文归顺太平天国之后,他一心希望组织一支可以与帝国军队抗衡的部队,以此报复李鸿章所给予他的无礼且不公正的待遇。同时,白齐文还修书一封给戈登,劝说他和自己一起加入这一不平凡的冒险事业。不过,很快白齐文就发现他在苏州城中完全无用武之地,于是迅速觉醒,理由是这里没多长时间就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出现分崩离析的结局。在太平天国被封的八个王里,只有一个人目标坚定而且决心死战到底,这个人就是慕王谭绍光。而其余的几个王则在其三万名追随者的怂恿之下,已经私下里和帝国的程将军进行接触,希望能够用投降换取大赦。没多久,白齐文和他的追随者就看破了太平天国背后的虚弱和无助,他们开始去向戈登言明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希望能够再次为帝国效力。而戈登还是很乐于接受他们此时的求援的。在这个处理告一段落之后,太平天国的一次针对慕王的秘密刺杀行动已经在一次议事大会上悄然展开。太平天国中的叛乱分子希望剪除掉这个起义队伍中的最后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希望死战到底的王爷,当然这样的刺杀在他们眼中可以为他们的投降向帝国换取更为优厚和宽松的条件。在这样的秘密行动之前,程将军和戈登将军已经同太平天国中希望叛逃的将军见了一面,作为对帝国免其一死的特赦的报答,王爷们同意秘密撤换掉城中一个岗哨,放帝国的军队进城。程将军参与了这个秘密协定的制定过程,而且他清楚地知道协定的一项就包括苏州城被占领之后不能够被劫掠。协议达成之后,戈登命令程将军回营着手布置相关的事宜,而自己则到李鸿章处报告此事,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回他攻陷这座城池的应得奖赏。为了让自己的手下将内心中对侵夺劫掠的欲望消除,戈登特意命令部队撤退到距离苏州城一天的行进路程之处。然而此时李鸿章的脑海中只存留下苏州已经攻下的结果,却忘记了自己当日对戈登的慷慨许诺,也拒绝了戈登之前提出的为“常胜军”发放两个月军饷的请求。此举严重伤害了戈登在部队中的威信,还险些引发兵变。因为此前戈登就已经当着程将军和各位军士的面庄严许诺,倘若太平军首领按时投降,那么就可以免其一死。纵然没有李鸿章的许可,戈登也完全有权力保证让这些被征服者享受到人道的待遇。
就在几个月之前,帝国军队攻陷太仓之后,抓捕到了七名太平天国的首领,并对其进行残酷的拷打。而这件事就发生在戈登向太平天国的投降者作出保证之后,随之这七名俘虏就被凌迟处死。此事令欧洲人感到极度的震惊,并对凌迟的行刑过程感到强烈的震撼。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上海的英国军师统帅布朗对李鸿章发出严正警告,声称倘若这样的事件再出现,那么英国军队将撤出帝国的战斗编制。就在这种严正的警告之中,李鸿章被迫承诺遵守人性的方法处理反叛人员。不过,所有的承诺都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还并不是十分空虚或是即将出现崩溃之前,现在李鸿章已经摸清了太平天国的底,所以他能轻松应对戈登以及其他英国官员的态度转变,并对此持淡定的态度。或者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李鸿章发自内心地希望英国官兵撤出,戈登也离开他现在的职位,这样一来,任何人都不会再阻挠李鸿章对太平天国进行残忍报复的行为。当外界环境已经不能给李鸿章带来重大压力的情况下,李鸿章就毫不犹豫地向那些太平军的首领伸出了双手,下令将他们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