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在朝鲜的日子(7)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 作者:(日)佐藤铁治郎


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电报后颇为高兴,于是和总理衙门秘密会商。当时清朝发电报周转过程比较多,电报在周转过程中内容被透露了出来,被日本在东京的新闻记者用重金购得,并在报纸上给予了揭露。日本于是召开临时内阁会议研究此事,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了准备。清政府因此派吴大澂和续燕甫二人为钦差查办大臣,带着两艘战舰驶往朝鲜,想将朝鲜改为行省。不料,日本政府已派井上馨为全权大使,带兵1000余人直捣朝鲜京城,与朝鲜政府谈判,征收赔款。事情平息之后,吴、续二人才到达朝鲜,见日本已与朝鲜达成了协议,又打探到日本还有几千名士兵准备渡海到朝鲜,加之看到报纸上报导的都是袁世凯和李鸿章的来往书信,知道改行省的事情已经泄露。清政府于是秘密授意吴、续二人,让他们表面上假装查办变乱发生的原因,以此来结束这场战局。日本政府认为清政府改行省的举动虽然停止了,但是袁世凯长时间驻扎在朝鲜仍是一大隐患,于是,派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西乡从道为副使赶赴清廷,希望清朝和日本两国都撤出驻军,并请清朝查办擅杀日本人民的士兵,以此来维持东亚和平的局面。

明治十八年,也就是光绪十一年( 1885 ),日本的全权大使与李鸿章、吴大澂在天津会面并进行谈判。李鸿章和吴大澂认为日本的竹添公使不应带兵进入王宫,擅杀朝鲜大臣。日本两个全权大使说:“袁世凯不应先开枪,不应纵兵滥杀我国的商民。”李鸿章和吴大澂非常袒护袁世凯,日清双方互相辩论,谁也不屈服,谈判即将破裂。等到( 按:四月 )十八日,清朝忽然变换了计策,答应日本的要求,双方缔结了撤兵的条约。这就是所谓的《 天津条约 》。条约内注明日清双方撤出驻朝的军队,将来朝鲜若有重大事件,日清两国或一国若要派兵应先互相照会。条约缔结之后,从表面上看,日清两国关系已经融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清政府原是想用袁世凯的计谋来占领朝鲜,现在不仅不能遂愿,反倒受到了日本的牵制。而对于日本来说,清政府有谋取朝鲜的想法,加重了日本唇亡齿寒的忧虑,所以日本国的君臣上下,自此更加提防清朝。日清两国在交往上的种种抵触情绪,再加上朝鲜藩属的问题未能解决,两国以后的厌恶感也因此而产生。

总而言之,袁世凯当日的阴谋实在是令人可惊可畏!假使清政府和李鸿章能果断机敏,出师朝鲜,那么就会令日军措手不及。即使日军当时奋勇作战,以当时日本海陆军的力量,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袁世凯确实是有彪悍的外交手腕!假使当时清政府胜利,日军失败,那么我们日本一定会全力恢复,意图东山再起,而清政府则会因战胜而骄傲自满,兵备日益松弛,清朝之后遭遇的失败,估计比甲午战争更为惨重。假设当时清政府失败,日本胜利,那么只不过是将甲午战争往前移了十一年而已,酣睡的清朝也可以早一点醒来。

《 天津条约 》签订后,日清两国的兵力在当年的七八月间陆续撤离,袁世凯也随军营回到了清朝。袁世凯在收拾行装准备撤离期间,和朝鲜的事大派,如金允植、金炳始等人都结为莫逆之交。以袁世凯的精明和狡猾,知道清朝当时的大局,若想在国内立功实为困难,所以想立功还是要到国外,所以虽然袁世凯回到了清朝,但是心还是留在了朝鲜。袁世凯回国后,一方面和李鸿章的亲信交好,让他们经常在李鸿章面前提及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将朝鲜的事情向李鸿章陈述,今摘录其中几条重要的资料于下:

一、韩王昏聩糊涂,最易受人煽惑,又复见异思迁,我国家不派明正大员驻彼监督,久必为日俄所愚,叛我独立。

二、韩之臣民多数皆主独立自主,欲脱我范围,今驻兵全撤,独立派之范围必日见膨胀。

三、我国家现派驻韩之陈树棠,其名为办理商务委员,东西各国皆有特派公使。以委员对于代表国家之公使,名分相去甚远,遇有外交进退皆难,且久为各国公使所鄙。虽上国对于属邦,不能同于各国简派驻使,亦当酌派位分稍尊之员,增其权限。且我国家在朝鲜应办之事,实不止于商务,今仅定名为商务委员,是自缩其权力,可否仿照元朝故事,派大臣监国。

四、大院君智谋才略实胜其子数倍,颇为其国人所尊敬,且深明大义。光绪八年不得已而掳归,兹宜晓以大义,赦其回归,使其父子同心协力,于其国计颇有裨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