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的主要人物是康有为,但他觉得那些一直附和他的人都得到了显赫的官位和爵位,而自己仅仅是个军机章京,康有为因此闷闷不乐。加上尚书许应骙、御史文悌先后多次上书参劾康有为,康有为自知在朝廷被大家所不容,此时他在朝廷中的境况就好比“未必汉庭容贾谊,恐妨江夏杀祢衡”这句话所写的一样。此时康有为知道,如果只是这些大臣的力量并不足以破坏他的计谋,群臣的言论也不可能撼动光绪帝的思想,能挟制光绪帝的只有西太后一个人,所以他很担心群臣会用蛊惑光绪帝的方法去蛊惑西太后,那样,自己改革图强的大事就完了。所以康有为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鼓动光绪帝大义灭亲,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不得不依靠兵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而统兵的将帅中只有袁世凯不是个普通人。康有为于是就有了拉拢袁世凯的想法。当时有三种说法,现分作甲乙丙三种说法于下:
( 甲 )说康有为自以变政为主动者,他人随而附和之,均得显荣爵位,实有不甘,以光绪帝幼弱可欺,窥窃神器,其思想为人所不及料。一面凭空结撰,密告光绪帝,谓由西太后内监处探来消息,后将害帝,另立某贝子为帝。一面假传光绪帝密谕,召袁世凯,命其带兵三千入都围颐和园,杀西太后。袁问有皇帝诏书否?康答面奉口诏。袁曰我须面君,康阻之。袁知康伪传圣意,阳许从容计议,阴急报知荣禄,遂破其谋。
( 乙 )说光绪帝密诏康有为入内,泣告以太后不久将行废立,命康设法救护。康有为叩头流血,对以臣当牺牲此身,保皇上万全。帝又谕康宜自保,勿久居危地。于是康与帝密谋,藉往上海办报为名,脱离虎口。帝遂授康以亲笔诏书,其大意命其联合疆臣及统兵大将,起义勤王。康得天子手诏,遂与袁世凯图谋。袁主缓图,约俟秋操两宫巡幸天津,乘机举事。康主急行,欲袁世凯即日带兵起事。两人虽同谋而意见各歧,袁为个人禄位计,恐康事败累己,阴洩其谋,康事遂败。
( 丙 )说谓康有为早蓄阴谋,嗾光绪帝下诏,于是年秋侍西太后至天津等处举行大搜之典,乘机起事。兼以康所设之保皇会旨趣,有保光绪不保大清之语,为顽固党与裁黜之官员藉口,密陈于太后,请复垂帘训政。太后许之。李莲英密告袁世凯。袁以曾入康党,往来函牍甚多,恐为所累,遂往谒荣禄。密陈与康曾通往来,近见其种种妄谬,其人心地叵测,恐有不轨之谋。荣亦闻有种种传说,深以为虑,袁言正触其萦绪。荣遂嘱袁入都,密侦康有为之举动。康之为人,本无一定宗旨,时又郁郁不自得。袁以利害探之。康不知袁之来意,遂信口而谈。谓皇上曾谕我与君密谋弑太后,去维新之阻力,事成,予不次之超迁。我因向未与君晤面,未敢造次相谋。今君果具此热心,愿先报知皇上。袁曰:“须得皇帝手诏,方为名正言顺。”康曰:“事宜缜密,当嘱弟广仁见皇上图之。”( 时康广仁在上书房教光绪帝英文 )迁延三日,袁以不能久留北京,向康追问消息。康以既已许袁乞皇上手诏,无手诏似不能取信于袁,度谋诸皇上,势不能得,只有伪造皇上手书付袁。袁得书,不赴寓所,直至火车站,搭车奔天津,密报荣禄,并呈伪手诏。康有为予袁手诏后,见袁行色匆匆,知事不妥,旋往访袁,已无踪迹,遂追至天津,遇袁途次。康呼之,袁乘肩舆,佯为未闻。康知袁必有诡秘之谋,即乘汽车至塘沽,搭汽船往上海。故康有为之行,康广仁亦不知其去向。荣禄得袁之密报,遂持伪手诏直赴颐和园,见西太后。后得荣之密告并诏书,即起驾,直造光绪帝之寝宫。帝已卧,后就床前责之,曰:“尔与康有为干得好事。我自热河遭肃顺等之叛,以迄于今,不知几何艰难险阻,迨又抚养尔成人。方谓可以自立,撤帘归政,我有何罪,尔与康有为谋杀我?”帝闻是语,如平空之降霹雳,碰头泣对:“实不知情。”后遂掷手诏于帝前曰:“尔可自看。”帝百口莫辩,于是遂下诏拿康有为。而康已抵太平洋海中,惟获康广仁及刘光第等六人,刑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