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比做朋友的话,就应该成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知心朋友。有人用“先做父母,再做朋友”这句话来概括是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总是处在长辈或指导者的地位,这实际是呵护,所以这种不平等是必须的。而对于长大了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看法,会造成父母与孩子沟通上的障碍。只有平等地相处,孩子才有可能向父母袒露心灵,父母也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人埋怨自己的孩子说假话、品质不好,他恰恰忘了这些毛病正是他们行为粗暴、常常训斥孩子所带来的后果。当一个孩子能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可能性,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然而,如何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大限度地和孩子沟通,做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却让不少父母感到困惑。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求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我是父母,你是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以父母的口吻,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殊不知,这是与孩子良好沟通之大忌。做父母的应该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与孩子沟通时多些平等、民主。比如,可以问孩子:“这件事这样办你觉得怎么样?”等等。一旦孩子觉得父母把他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知心朋友,如此,进行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做父母的平常还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有时会发现孩子有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打算。对此,父母一定要宽容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因势利导,与孩子交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