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瑜伽:身心的冥想与修习》第二章 直面心意风暴,它从何而来?(4)

瑜伽:身心的冥想与修习 作者:(美)玛丽·贝尔斯登


采用一个身份故事

那种变成“某个人”,那个“我是”的感受,发生在你相当早期的童年。如果你叫错一个四岁女孩儿的名字,她可能会告诉你:“我不是苏珊,我是苏!”跟自己的姓名认同是一个明显的“用言语来形容你是谁”的例子。

当你成长时,你认同你的思维,这是人的本性,但事情不止于此。人是一个故事讲述者。即便是一个孩子,他也会给自己讲“我是谁”的故事。跟所有故事一样,自我认同的故事也有主题。关于你是谁的故事围绕着两个核心主题,个人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个人能力的主题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内容:“我很能干,”“我学得很慢,”“我很成功,”“我很失败,”“这些事对我来说很容易,”以及“我过得很艰辛。”这一清单可以永远继续下去。爱的能力的主题则表现为:“我被爱着,”“我得去赢得爱,”“没人爱我,”“我的爱的能力很大,”“我得照顾别人以获取爱,”以及“我对自己不满意。”

你的“我是谁”的故事基于你和他人的比较。事实上,在比较时有一个参照点是很重要的。通过你如何感受你和别人的个人品质对比或比较,你的头脑评估你的身份故事:“我比我兄弟更聪明,”“我比别的孩子更安静,”“我比大多数人更受欢迎,”或者“我妈最爱我。”

身份故事基于你对于童年时发生的关系和周遭环境个性化的体验。这些故事会一直存活在你的心灵中,直到你看到它们到底是什么:它们就是你的脑子紧紧抓住的一些记忆。这意味着,除非你觉知到这些记忆——这些有着完整的关于你是谁、你的态度和信仰的记忆——你会终其一生都无意识地生活在其中。大部分心意风暴来源于这些你童年时期创造出来的自我设限的故事,特别是那些你在创伤和不幸的情景下形成的故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