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个猛将
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我忆起杨晦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晦教授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那时他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5月4日那天他直接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革命行动。
杨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教育家。1925年他与冯至、陈炜漠、陈翔鹤等在北京组成文学团体沉钟社,创办文学刊物《沉钟》,并编印《沉钟丛刊》多种,前后持续9年之久。鲁迅先生称赞这个社团“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杨晦第一个将希腊悲剧《被幽囚的普罗米修斯》译成中文。他在抗战时写的五幕历史剧《楚灵王》以及《曹禺论》《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具有广泛的影响。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并兼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我在北大读书时,杨晦先生因年过八旬,已不任中文系主任,基本在家指导研究生。他那时住在北大燕东园的两层小楼中,1980年6月去拜访他,为他在院子里拍了一张照片,他旁边有个女孩,大概是他的孙女或外孙女。
杨先生整日在楼上的书房中,那房里地上桌上全是书,人完全被书包围起来,可以说杨先生是坐拥书城。由于常年的习惯,他每晚读书到后半夜,第二天上午才睡觉,吃午饭后接着又睡到四点多钟。我去访他是下午时光,他的房间中光线很暗,杨晦先生瘦劲飘逸,手执一把折扇,一边扇,一边自顾自地剥红澄澄的橘子。我来后,他一边同我聊天,一边旁若无人地仍旧自己剥着橘子吃。我当时想,这个老先生真怪,作为一般人,客人来了,主人都要把食物让一让客人,或者停止动作,总不能自己一个人独吃吧?可是杨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几次我去见他,都是这样,从不讲什么客气,这也许正是他真性的自然流露,没有掩饰,毫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