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冯友兰追问人生》自然(1)

冯友兰追问人生 作者:冯友兰


自然

所谓自然境界与所谓自然界不同。自然界是客观世界中底一种情形。自然境界是人生中底一种境界。《庄子?马蹄》篇说:“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在人类的历史中,是否果有如此底“至德之世”,我们于此不论。所须注意者,即此段所说,“山无蹊隧,泽无舟梁”,“禽兽成群,草木遂长”等,是自然界。“其行填填,其视颠颠”等,是自然境界。有自然境界底人,不一定都是接近自然界底人。不过大多数接近自然界底人,其境界是自然境界。过原始生活底人,多是接近自然界底人,所以大多数过原始生活底人,其境界是自然境界。

我们于上章说,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过原始生活底人,其行为多是如此底。小孩子及愚人,其行为亦多是如此底。所以小孩子及愚人的境界,亦多是自然境界。因为过原始生活底人,小孩子及愚人,其境界多是自然境界,所以说自然境界者,多举他们的境界为例。道家常说黄帝神农时候底人的情形,常说及赤子,婴儿,愚人等。于说这几种人底时候,他们所注意者,并不是这几种人,而是这几种人于普通情形下所有底境界。

这几种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前一句说,他虽生活于天地间,而不觉解其是生活于天地间。后一句说,他们虽生活于社会中,而不觉解其是生活于社会中。

这几种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我们于第三章中说,“帝之则”可以是天然界的规律,亦可以是社会中人的各种行为的规律。这些规律,都是一种本然底规律的表现。无论人觉解之或不觉解之,他本来都多少依照这些规律。此所说底本然规律,前人或名之曰道。道是人所本来即多少照著行,而且不得不多少照著行者。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凡人可以照著行,可以不照著行者,一定不是此所说底道。不过人人虽都照著道行,而却非人人对于道都有了解,亦非人人对于行道都有自觉,《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此正是此所说意思的一个很好底比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